传承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京剧文化的应用
(二)严格把关学习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曲目
教师应把握好小学音乐教学与京剧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京剧文化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选择适合他们的京剧教学曲目。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单一些的戏曲歌曲;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肢体动作较多一些的戏曲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曲目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
例如,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曲目,如《三家店》《卖马》《坐宫》等,其中运用了比较简单的京剧声腔板式,即西皮流水板和摇板。在指导学生巩固基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程式动作进行学习,如“云手”“上马”等。在学生对京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二黄唱腔,如《大探二》《二进宫》等,让学生尝试进行京剧表演。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学契合
1. 优化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小学音乐教学与京剧文化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领悟京剧曲目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感受京剧的韵味。教师应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如让学生观看京剧表演视频、了解京剧曲目后的故事等,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京剧文化,并树立传承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京剧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改编自我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的京剧剧目《搜孤救孤》,为学生介绍《赵氏孤儿》背后的故事:春秋时期赵氏因受到奸臣陷害而遭遇灭门之灾,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在程婴的抚养下为家族报了灭门之仇。在故事情节的吸引下,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可以渗透京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京剧的形成过程,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沙家浜:智斗》,并引导学生对京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饰进行学习,了解人物的不同身份对应的服饰款式和图案,如皇帝的服饰图案为大蟒、大臣的服饰图案为红蟒、小姐的服饰是衣裙等。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根据京剧人物的服饰猜测他们对应的身份地位,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
2. 营造戏曲学习氛围
京剧中浓缩着我国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但因为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且与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学生很难将自己沉浸在京剧艺术世界中。对此,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营造戏曲学习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京剧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在对《京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氛围:第一,这段旋律对应的戏曲种类是?第二,通过哪几点听出了京剧韵味?第三,音乐饱含哪种情绪?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钹进行演奏,自己则使用响板对京剧中“板”的音色进行模仿,以营造戏曲学习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的韵味特点。
(四)传授京剧基础知识,渗透传统音乐文化
一方面,“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艺术表演形式,其中“唱”也就是唱词,唱词即戏曲中随着曲谱、伴奏唱出来的字、词和句子。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唱词的特点,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例如,在对《甘洒热血写春秋》一曲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唱段的同时感受杨子荣敢于勇闯虎穴当卧底的勇气,以及对胜利的信心。学生在理解和演唱唱词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不仅京剧表演中蕴含着传统音乐文化,在此过程中使用的道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对戏曲道具进行了解,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例如,在对《唱脸谱》一曲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脸谱进行学习,了解“生旦净末丑”五角的服饰搭配,并学习这首歌中对不同色彩的运用方式,感受京剧的音乐特点和京剧表演中的文化精神。
(五)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京剧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因此,将京剧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但相较于京剧而言,学生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韵味,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可以在京剧课堂中引入学生认识的现代歌手或融入了京剧艺术元素的歌曲,如《贵妃醉酒》《霍元甲》《刀马旦》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让学生对故事背景进行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习唱段。融合京剧文化与现代音乐,不仅可以突出京剧的特点,还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1. 对比分析作品
教师可以在教学《京调》时带领学生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并与《苏三起解》进行对比,因为《京调》第一部分便是根据《苏三起解》改编的。改编必然会使部分旋律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对《苏三起解》进行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梅葆玖先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观察,他在演唱时使用了假声,该唱段由四个乐句组成,除了第四乐句在结束时拖了长音,其他三个乐句的结尾旋律大致相同。《京调》第一主题的第一句的旋律与《苏三起解》有些相像,但其他乐句均存在不同,第二、三乐句的节奏更加紧凑,相较于《苏三起解》而言更加欢快。由此可以让学生对京剧的创编进行了解,同时感受京剧的独特韵味。
2. 演唱经典唱段
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优秀作品一直在不断涌现,但如今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京剧学习,对此,教师应注重在音乐课堂中融入京剧文化,让学生通过演唱经典唱段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苏三起解》进行模仿,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同时实现对京剧文化的弘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模仿自己的表情和人物的经典亮相动作,以降低学生的演唱难度。
综上所述,京剧的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教师应积极将京剧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在弘扬京剧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戏曲的了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京剧艺术的积极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京剧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京剧的美,在参与京剧表演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还实现了对京剧文化的弘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燕筠、王晓丽、马小军《“京剧进课堂”的意义及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