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践行新课标须观照的几个问题
摘要:为贯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探究课程情境实践可能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艺术基础实践。小学音乐教学应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力图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生天生具有喜欢音乐的心理特征,所以音乐是小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教学要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小学音乐教师践行新课标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予以特别观照。
一、小学音乐教学要坚持落实新课程理念
国家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教学的依据。音乐课程必须坚持全面理解和落实新课标理念,规范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是实践的先导,教师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标出台后,音乐教材并未及时更新,加之许多教师习惯按既有践行经验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把握新课标理念更加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人、以美培人,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2]。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学科性和教育性,要求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艺术体验理解艺术,坚持以美育人的教学方向和原则。
1. 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教育性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要求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小学音乐教学不是学学、听听、唱唱,会唱就行那么简单。小学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小学音乐不需要学更高的音乐理论,也不需要学生懂得音乐发展的历史,小学音乐就是让孩子学会听歌,学会唱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音乐在学生成长和艺术素养培养方面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音乐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手段。
2. 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娱乐性
小学音乐课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美的教育。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喜欢娱乐的年龄,喜欢唱歌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小学音乐教学要突出娱乐性。选择学生喜欢的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前提。新课标对课程设计思路和素质教育的方向有纲领性的指向: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体现学生的娱乐性。新课标提到:“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3]这些要求是小学音乐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南。
3. 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性
从课程理念上看,新课标首先强调音乐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审美修养,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创编设计需要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以实现以美育人。其次,音乐本身是情感感知的体验。为避免以往音乐教学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被动状态,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主动欣赏、踊跃表现、享受创造,并积极与其他学科联系融合,进而能在“最近发展区”中激发多样化实践的发展潜能,提升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最后,艺术是相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一致的。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及新媒体艺术是相互借鉴与促进的关系,新课标强调的课程综合就是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的关联与融合,用协同育人的方式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设计思路上看,新课标首先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点,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设置,从艺术综合体验,过渡到掌握较为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进一步衔接为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特长,坚持从量变逐级转化为质变的飞跃。其次,强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音乐课程内容,从欣赏并评述作品、表演或表现音乐、设计或创作音乐到探索音乐内容与其他元素融合的实践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使精神境界、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相统一。最后,要把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测落到实处,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核三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主题、情境模拟等形式,采取观察、调查等灵活评价方式,测评学生在具体的阶段性教学中的学习状况是否能达到发展水平要求,以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核心素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等内容,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和指导性,两者的结合对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增强音乐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新课标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4]。音乐本身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以音乐作为学科课程的载体,审美功能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教学中拓展、发挥艺术的认知功能,使学生通过作品深入认知社会、历史,进一步认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发挥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加强情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经典儿童歌曲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唱,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体会故事精神。放牛郎王二小面对凶残的侵略者时,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撤退的乡亲,将鬼子引进八路军的伏击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的苦难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英雄、不忘历史、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的爱国强国情怀。这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将王二小的不畏强敌、舍己护乡、机智应敌的革命精神通过旋律、表情展示出来,实现新课标教育性教学目标的落地。
2. 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学生的音乐认知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繁复的音乐实践过程。因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首先要符合该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