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践行新课标须观照的几个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发展学习能力环节,以此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如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或创编节奏,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通过《牧歌》(四年级上)、《鸿雁》(五年级下)等,学生对呼麦、长调、马头琴等蒙古族音乐元素有所认知,也对蒙古族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比较作品题材内容,也可以比较音乐体裁风格等等,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音乐与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新成果,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音乐教学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拓宽形式、丰富内容、开拓视野,较好地将社会发展成就体现在教学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作品以民歌和民族器乐曲居多,而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是流行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素材存在形式、节奏、曲风等方面的差异,着力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体验,以实现新课标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目标。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各种版本的《嘎达梅林》,让学生感受时代变化下音乐的演绎与传承,以此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拓宽自我音乐学习视野。
三、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音乐实践活动是落实实践性的核心途径。因此,教学中需要对音乐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和安排。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实践活动的活动经验区域和活动问题区域处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和可控的“可能发展水平”中。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安排,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落实新课标思想。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要与戏剧、影视、舞蹈进行融合。戏剧是一个统称,音乐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在话剧形态上,相比歌剧、舞剧、音乐剧这些戏剧形式,话剧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要低一些,方便小学生实践学习。然而,戏曲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优秀的美学价值。所以,戏剧课程内容中必然要体现戏曲的分量。从学习内容上看,可采取四种艺术实践活动,分别为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以便更好促进学生的艺术体验[6]。戏曲和音乐教学融合实践中,戏曲本身是音乐、舞蹈、文学(剧本)、舞台美术等结合的综合艺术,音乐教学要立足学生学习实际,从戏曲音乐出发,“原有能力水平”可能是能欣赏并模仿演唱戏曲选段,可继续通过妆发、剧情表演等情境创设,进行水袖、山膀、云手等舞蹈训练,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各行当角色的动作,伴随乐曲中行当唱腔,用程式化动作来表现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戏曲实践中习得音乐素养。
2. 教学过程的组织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项目式”或“专题式”的方式组织教学,采取趣味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从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中,调动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从而尽快融入到课堂中。音乐的综合艺术表现力重在参与,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情实际,观察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例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学习,从个体学习扩展至协同学习,对每位学生扮演的角色作出阐释。以六年级《京腔京韵》课程为例,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并布置项目式任务,收集关于行当、唱腔等知识信息,以便进行相互分享及趣味活动提问,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组织听辨竞赛,全面了解京剧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作品进行深入欣赏、解读,进而开展有味道的表演唱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的感受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接触并掌握大量的数字媒体信息,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交互性终端实现音乐艺术的多感官体验与表现,让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也更加有吸引力。
3. 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分析,首先是问题的设计,其次是情境的设置,最后是任务的确立。新课标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课程的实施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内容整合;要重视知识内在的联系,强化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过程当中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善用多种媒介材料,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从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先分析学生音乐基础,再规划教师预设的最近发展区,调控其总体发展水平,以“支架式教学”[7]模式实行分阶段教学。
(1)音乐演示创设情境课堂(模拟阶段)
演示是依靠教师的技能技巧完成项目过程的示范实践活动,也是音乐情境教学中的经典教学方式。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观看视频、PPT等材料给学生完成艺术欣赏的“完形”和“弥散”,使学生获得本体经验、实践兴趣和专项技能。
在演示创设情境课堂教师应采取四环节教学步骤:分析作品内在思想情境→形象思维引导再现画面情境→借助多媒体进入审美情境→讨论并交流情境体验。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求真向善。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表达手段能使学生在音乐鉴赏的“高峰体验”中迅速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产生情感的共鸣,并随之受到音乐的感染和教化。新课标强调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趋势所需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素养提升。
(2)教师引导鼓励音乐实践(实践阶段)
音乐实践活动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经验调整学生分析活动比例,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促进音乐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情境实践分析能力。
在音乐实践阶段教师应采取六环节教学步骤:教师讲授音乐活动目标要求→教师演示音乐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指导学生体验模仿作品→音乐创编→帮助学生补偏救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外显行为是语言指导和表演示范,学生的外显行为主要以模仿为主,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演,组织、带动辐射周围同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具体地告知表演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吹、拉、弹、唱舞等手段进行才艺表演,学生以自身表演诠释情境切身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通过表演体会情境,不仅能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象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新课标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探究活动,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和相关学科内容都是音乐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引领学生体验从“发现并解决问题”,到“建构并运用知识”,再到“获得并提升能力”的完整过程,让音乐认知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知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