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类: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的“双向解读”策略
摘要:“援物比类”指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援物比类”法支撑下的感知力培养把培养整合成了一个科学、完整、严谨的过程体系,包括了表达—感受—再现表达三个步骤。本文主要采用了“逆势解读音乐符号,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情感”与“顺势解读音乐符号,助推小学生再现表达”这两个相反的互补过程策略去建构不同参照物、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心灵与精神的感性对话,旨在达成“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之效。
关键词:音乐符号;援物比类;感知力培养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感知力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进而外化为对音乐“表达”与“再现表达”的能力。[1]同时,音乐感知力培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或提升音乐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与途径。虽然音乐符号是感知力培养的主要载体与媒介,但对于能使作曲家与学生思维共鸣的音乐符号,在教师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推动音乐符号文本发挥其媒介作用之前,它就是枯燥、孤独又缺乏生命力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是理性却无内涵的空壳;对于作曲家而言,它是感性却无传承的文物。所以,常规教学中的音乐感知力培养普遍存在“缺乏整合性、系统化的过程体系”的问题,促使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真正形成或提升成为形同虚设的摆设或简单将其臆想为空中楼阁般的脱离现实的伟大妄想。
“援物比类”指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2]“援物比类”法支撑下的感知力培养把培养整合成了一个科学、完整、严谨的过程体系,包括了表达—感受—再现表达三个步骤(详见图1)。本文主要采用了顺、逆两个相反的互补过程策略去建构不同参照物、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心灵与精神的感性对话,达到“援物比类,同气相求”的效果,力求严谨而周密地达成感知力培养之效。
图1 感知力培养“双向解读”图
一、逆势解读音乐符号,体会作曲家创作情感之“丰沛”
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属于有感而发。他们或是因情而动的片段式创作,亦或是用整个人生而歌唱的周期式创作。正如布伦德尔在自己的自述中所说:“对音乐家而言,情感比思想更为重要。”所以,此处需重点逆势挖掘作曲家理性升华下的感性基础,有效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3]
1.基于作曲家“某个生命片段”动态,让“感性音乐符号”感性化表露
感性音乐符号具有情感表达的外显性,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它。“立足于作曲家某个生命片段的动态”这一视角,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感性音乐符号剖析一个作曲家在此情此景中的内心世界,体会作品的创作情感,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力。[4]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出现了很多作曲家片段式创作的曲目。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曲中的感性音乐符号,就足以把作曲家的生命片段动态起来,塑造的形象跃然眼前,作曲家的情思完美地勾勒出来,这非常有益于孩子音乐感知力的培养。
(1)以大到小,借作曲家的视角去看。
卢梭曾经说过:“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所以,从作曲家的视角把“自我”置身于“他我”中,才有机会真正走进一个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七单元《友谊的回声》一课时,教师便是通过“以大到小的空间压缩”来引导学生走进作曲家的视角的。第一部分:声色俱动绘山景,身临其境进山中。学生走进了连绵大山之中,在“自我”中找寻作曲家的“他我”。第二部分:回声缭绕在何方,大山小山探不尽。 学生感受了那么多不同的山的回声效果,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第三部分:寻闻书中之回声,身置此中定足看。学生们感受着f pp f pp的回声效果,思绪万千。想像着这是一个怎样的山谷。此时山谷的形象雏形立显,学生也如“他我”般驻足而看,沉浸其中。
孩子们身临其境般的体悟,不正是一种因“自我”融入于“他我”而生成的忘我之境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2)以浅入深,借作曲家的心境去品。
作曲家的视角仅是打开了一扇可以窥探他们感性世界的天窗,最关键的是要通过作曲家的视角顺着他们的心境去品味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承袭作曲家的视角从“感性”走向“理性”,才是真正走进一个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友谊的回声》一课时,教师便是通过“以浅入深的思维渗入”来引导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心境的。第一部分:融通感受知细微,深入音响品心境。学生在f pp f pp与f p f p的对比感受中细细地品味音乐,顿悟:何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第二部分:模拟声响塑心境,才知作者何之境。学生探索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创作过程,顿悟:何为感性音乐符号的蕴思而寄情?第三部分:顺寻心境之路,同化内心世界。学生们顺着作曲家的心境,在感受中同化着作曲家的内心世界,顿悟:感性音乐符号所蕴含的感性世界,才为理性的内涵源泉。
孩子们感同身受般的感悟,不正是一种顺“感性”走向于“理性”而生成的心灵相通吗?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便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基于作曲家“整个生命周期”动态,让“理性音乐符号”感性化流露
理性音乐符号具有情感表达的内敛性,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它。“立足于作曲家一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这一视角,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理性音乐符号剖析一个作曲家的人格特质的精神世界,引导孩子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力。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很多作曲家周期式创作的曲目。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曲中的理性音乐符号,就足以把作曲家的生命周期动态起来,作曲家的“自我”历历在目起来,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勾勒出来。这同样有助于孩子音乐感知力的培养。
(1)以面聚点,由作曲家的人生境遇去看。
聂耳曾经说过:“不同生活接触,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所以,把“作曲家人生境遇的虚拟现实”置身于“音乐”中,才有机会真正走进一个作曲家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