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有故事——基于教育戏剧的小学声乐表演思考与实践
摘要:声乐表演是独唱与合作演唱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其中,歌唱能力是学生需要必备的音乐素养之一,表演能力则是提升歌唱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在演唱时入境、入戏和入情。借助戏剧教学的相关研究为声乐表演活动内容的拓展提供可行性实施路径,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本文通过对声乐表演活动内容的现状分析、理念引领,提出与戏剧教学(小型情景剧、小型歌舞剧、小型音乐剧)相融合,拓展声乐表演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热衷歌唱的爱好者、善于表现的小演员、勇于创新的小艺术家,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审辨能力等,切实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凸显以“剧”育人的优化效果。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声乐表演;实践策略;小型音乐剧
声乐表演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声乐表演与歌唱略有差异:歌唱主要以演唱歌曲为主,声乐表演则关注歌唱与表演双重属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戏剧教学作为五大课程内容之一,基于教育戏剧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展开声乐表演,在具体活动中实践练习,在主题环境中不断精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表演水平,促进身心发展。
一、现状剖析:声乐表演欠缺多元融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声乐表演是基础内容,是提升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载体。当前,教学中存在重视歌唱而轻表演的现象。在歌曲学习中,教师更多强调学生歌唱的音准、节奏、音色等,忽视了歌曲的整体表现与意境生发。具体如下:
第一,齐唱“将军”,独唱“逃兵”。歌唱教学中,学生在齐唱时能够自信地“随唱”“跟唱”,表情自然且乐于表现,然而在独唱表演中却常常出现“胆怯”情绪。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体训练时间较长,个体表现空间不足;其次是教师喜欢整齐划一、情随师动的状态。这些“假象”本质上是由“灌输式”教育造成的,导致学生在歌唱表演中缺少思考,对歌唱的技巧把握、音色处理、情感表达等“群体免疫”。
第二,每堂“一歌”,热衷“过场”。许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非常注重“量”的积累,觉得学生歌曲学得多了就会达到“质”的飞跃,为此不断更新歌唱内容,给学生造成“应接不暇”之感。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记忆是要经过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等阶段,记忆尚属于低阶思维,如果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实践,没有更多的创意与表现,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更不利于提升音乐素养。
第三,歌唱“有声”,表演“无味”。观察现实课堂,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歌唱表现中也能克服困难,大方自然地演唱,其音准、音色也都相对到位,但是在歌唱中却缺少了声乐表演的灵魂—情感。表演缺乏“情感、情绪”,不走心、不入神,缺少真实性,是一种相对“低级”的表演;而“高级”表演则需要了解歌曲背景、身临其境地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情带声”。
二、改进理念:歌中生情,剧中育人
基于上述分析,声乐表演走心、走情、走理是实现审美感知和创意表现的关键。以儿童戏剧为载体的演唱活动是一种有益探索,借助戏剧本身的审美性、创造性、综合性等多方面优势,能够使声乐表演者“身历其境”、舞台展现淋漓尽致,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热衷歌唱的爱好者、善于表现的小演员、勇于创新的小艺术家,从而提升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图1
首先,培养热衷歌唱的爱好者。音乐是传递爱与幸福的载体,它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释放情绪、情感。以儿童戏剧为载体的歌唱教学,把枯燥、程式化的学习转变成真实情境,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思考—表现—再思考—再实践这个良性循环中逐渐增强自信,助力其成为音乐爱好者。
其次,培养善于表现的小演员。歌曲表达可以借助戏剧的表现形式,促使“小演员”身临其境地表现歌曲内容、感受情韵。在情景剧中抓住其生活化、综合化的特点,让学生走进情境,可以加强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在歌舞剧中展现故事情节,可以用歌与舞的完美结合表现场景;在音乐剧中找到故事动机,设计过程冲突,更能体现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训练,学生会更加乐于表现自己。
最后,培养勇于创新的小艺术家。创新思维属于高阶思维,是发挥学生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创新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以获取相关经验,逐步形成真实画面的“判断器”。在经验积累足够多、解决问题能力足够强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判断是否可行、效果如何,也才能更加高效、高质地完成活动任务。同时,随着大脑皮层的不断活跃,可以让声乐表演走向更高的境界,助力学生成为小艺术家。
三、实践策略:教育戏剧引领,声乐表演优化
教育戏剧广泛落足两类“意图”,那就是体验与表现。借助儿童戏剧表演,使声乐表演更优化,是一条可操作的有效途径。戏剧表演(小型情景剧、小型歌舞剧、小型音乐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协作力、创新力等,提升学生的艺术领悟与表现能力。
三种课型均属综合表演范畴,富有统整感,也是多维联结与互动的课堂。聚焦能力水平的层级递进,从情景剧到歌舞剧再到音乐剧,是一个体现关键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同时,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呆板,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对话式等多种方式汲取宝贵经验,能使学生在歌唱时更加沉浸,从而促使能力迁移,达到入境、入戏和入情。(见图2)
图2 三种课型的拓展创意实践图例
(一)小型情景剧:“多重体验”巧结合,彰显特点燃歌“趣”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节奏、音准、音色、表现等方面,培养其良好的歌唱意识,这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歌唱的“精准度”,导致“机械化”训练层出不穷,这是歌声“无情”的原因之一。小型情景剧可以用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运用歌唱、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情境,赋予节奏生命,使歌声更有画面感。因此,根据小型情景剧特点,突出“多重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