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议小学音乐课的民歌教学

作者:李淑钰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浅议小学音乐课的民歌教学

 【摘要】: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对此的漠视,本文就针对民歌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手段等作了浅要分析以便对民歌教学有一定的用处。

【关键词】:民歌教学  方法  现代化

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采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余首。民歌世世代代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和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反映了农民的生活。传播了他们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民歌也不断涌现。因此,民歌是我国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对民歌越来越陌生,卡通歌曲、流行音乐一些众多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音乐作品成了他们追逐和欣赏的内容。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欣赏并且喜爱上民歌,完成民歌的教学目标,就成了目前小学音乐课的重点,对此做一下几点探析:

一、结合民歌教学   查找存在问题

音乐教学不仅是对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学习,正是音乐和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才使得丰富的文化孕育出多彩的音乐。然而,面对内容丰富、承载厚重的中国民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主阵地的学校对于民歌教学的漠视,其现状令人堪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了解到,由于缺乏引导,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孩子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由于传统的原因,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把民歌当成一个一般的教学内容来对待,甚至一些音乐教师对民歌了解的也不多,更谈不上把民歌教学提高到继承传统文化这个层面。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并重视民族音乐并透过民歌来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这里,只有音乐老师端正了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民歌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也才能谈到真正意义上的弘扬民族文化。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民歌教学

(1)、采取兴趣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教育家程颐先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他们都道出了兴趣与乐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联系,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能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发地对音乐萌发兴趣,保持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学”,才能诱导学生发挥其潜能,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教授学生民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激发兴趣,就是通过教师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授学生民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教授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唱江苏的《茉莉花》,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河北、东北、广东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还可观看歌剧《图兰朵》及有关宣传片的片段,再让学生欣赏新创编的《又见茉莉花》。使学生通过不同版本的欣赏体会到民歌的魅力,让他们感到民歌不是离他们很遥远也不老土而是一直伴随在他们身边,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对比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

地域文化的不同使民歌的资源十分的丰富,在教学江苏民歌《杨柳青》时,我就采用南北方民歌对比地方法来进行教学,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早啊晨,下啊田,露啊水多谑呵……”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中还明亮的原则,而北方民歌,特别是我们山西的民歌也是流传很广,像《赶牲灵》、《看秧歌》、《绣荷包》等等,都非常脍炙人口。所以在进行《杨柳青》的教学时结合山西民歌《看秧歌》让学生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之处,从而加强对民歌的理解。

(3)、利用舞蹈的形式  促进民歌教学的有效性

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音乐与舞蹈又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那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更能引起学生动的欲望,而我国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利用舞蹈让学生来理解、学习民歌,学习民族音乐也是一种途径。人教版课本中就有大量民族歌曲如:《草原就是我的家》、《金孔雀》、《我的家在日喀则》等等到高段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茉莉花》、《大盐湖》等等。

在教学四年级的一单元《家乡美》时,我就采用舞蹈的形式来教学,其中涉及到新疆民歌《跳吧  跳吧》和蒙古族歌曲《大盐湖》,第一课时教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调,在第二课时边唱边跳,在舞蹈中体会新疆音乐和蒙古族音乐的不同。这样做少了那种繁琐的说教,使教学过程更有趣更有效。

(4)、结合地方戏曲教学  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戏曲,听着“依依呀呀”的戏曲唱腔都会头晕。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知识积累,在人教版的课本中也多处涉及到戏曲,还有一些穿插戏曲唱腔的民歌比如:《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等,在教唱歌曲《编花篮》中我就采用和戏曲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不一样的效果。《编花篮》是一首河南民歌,这首民歌歌曲的结尾“ 5 3  2321    5 . 1  2 1  7      1  ―   ”结合了河南豫剧的甩腔,歌曲的开始用了前倚音模仿河南话“编  编  编花篮……”在本节课我抓住前倚音和结尾的甩腔进行重点讲解,特别是在进行示范的时候我边做动作边唱,一下子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都跃跃欲试,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唱这类民歌的过程中不妨穿插一些戏曲方面的简单知识或动作,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至于太呆板,也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

三、了解各地方言特色  挖掘“文化蕴育点”

传统民歌一般用方言来演唱,方言与民歌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所谓一方水土赋予一方音韵。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歌中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同时也给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带来了困难。云南民歌《猜调》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欣赏教学中学生对歌词充满了疑惑,“……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街前卖嘛,丝线长长妹跟前喽来。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团团上天,哪样团海中间,什么团团街前卖嘛,哪样团团妹跟前……”“老师海里也能长出莲藕吗?”,“团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因为地方语言差异不理解歌词,疑问接踵而来。经过教师的一番讲解,知道云南的语言特色:“海子湖或者大点的池塘”“团圆”“跟前眼前、面前”,很快学生融入了连珠炮似地几乎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提问和回答的听赏当中。感叹歌曲旋律流利酣畅,歌者思路的敏捷、语言的准确和丰富的生活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民歌蕴含着我国广阔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有助于他们开启探索民歌音乐的心灵之门。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  丰富民歌教学课堂

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民歌,不喜欢民歌。要消除学生对民歌的偏见,除了增进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之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解决教学手段单一化的问题。直接讲述什么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或一开始就让她们听各类民歌,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要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社会重视程度也显得愈来愈高。从央视青年歌手大赛把原汁原味的民歌------原声态,单独列为参赛门类就可见一斑了。小学音乐课民歌教学涉及的民族较多、地域较广,需要教师不时地充电补充完善民歌教学方面的技能和文化修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丰富对民歌的体验,使民歌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