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一、    主题内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每位教师都要正确把握评价尺度,杜绝过度赏识,杜绝评价权威,评价误导,追求有价值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二、    案例描述

    [案例一] 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引入环节中,出示“春景”一幅画,请小朋友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春天,一共三个小朋友回答:小朋友1:我仿佛听到了小鸟悦耳的“叽叽喳喳”的叫声;小朋友2:嫩绿的杨柳象春姑娘一样跳着优美的舞蹈;小朋友3:小溪叮咚的声音正向春姑娘报到呢!教师听了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后都称赞道:“非常不错,表扬他!”学生随之:“棒,棒,你真棒!行,行,你真行!”打起节奏,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特别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其节奏、旋律把握得不够准确,还出现了跑调的现象,而且也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竟然是;“唱得非常棒!”整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得有些“得意洋洋”。

   [案例二]一位音乐教师在借班上公开课时,由于学生都很陌生,上课铃声一响,教师高高地举起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文具盒、铅笔盒、钢笔等)兴奋地说:“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礼品,这节课表现好的都可以上来抽奖,奖品多多,机会多多,你们心动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心动!”教师这下更激动了,说;“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坐好,开始上课。”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上课没几分钟学生显得有些懒散,教师意识到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看看后面听课的老师无奈地说:“不认真的小朋友等一下可没机会上来抽奖。”一节课下来,这位教师经常以“礼物”刺激学生,给学生“提神”。终于下课铃声响,为了实现课前许下的“诺言”而又不拖堂,教师把五个信封分别发给五个组长,让其他同学离开教室之后到组长那儿抽奖。尽管老师这样吩咐,但是学生还是兴奋地非抽到奖品不可,此时的教室一片混乱……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熟悉了《哈里罗》的歌词及听录音范唱之后,说:“很多小朋友都很想唱一唱,那就亮出动听的歌喉吧!”师弹奏生轻轻地唱了一遍。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已经听出其中有一句唱错了,但这位教师并未马上指出错误,而是亲切地不慌不忙地说:“老师很想唱一唱,但有一句跟你们唱的节奏不一样,哪一只灵敏的耳朵能听出来,就把小手举起来。”教师声情并茂的唱,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之后,基本上同学都举起小手找出自己唱错的那一句,并听唱了一遍就纠正过来。接下来,又开展了男女生演唱比赛,评委是学生自己,只见男女同学分别给对方打了98分,老师让他们分别说说两分扣在哪里,并带着疑惑地语气说:“为什么能听出别人唱错,而自己却唱不对呢?”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又好象开始在做自我检查。老师看着学生很不服输的表情,激励他们:“你们想不想得100分!”学生满怀信心地回答:“想!”这下子学生唱得那样投入,那样有感情。唱完了,老师激动地竖起大母指:“恭喜你们,100分!”“也!”学生兴奋地心情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下课铃声响了,师生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舍不得离开教室,更舍不得这份真诚……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模糊,当学生回答完毕时,“掌声鼓励” “太棒了”“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弥漫着整个课堂,实际上学生的回答具体好在哪里?是问题分析透彻?还是思维角度独树一帜?其他学生可以学到什么?类似与这样的具体解释少是甚少。这种流于表面、笼统的夸奖未免过于形式化。其次,过度赏识,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有所欠缺、不尽人意时,教师为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实际上《课标》中所提倡的激励的评价功能并不是有错不改,而是以实事求是科学的原则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追求艺术的评价方式,客观、准确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泛滥的表扬和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学生渐渐褪去原有的兴奋与热情,剩下的只是更多疑惑与迷茫。同时随意的表扬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而表现的“得意洋洋”,使他们不能进行正确地判断与深刻的反思,从而养成一种随大流和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中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抽奖,颁发纪念品的做法来激励学生,表面上看来起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因可以抽奖而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因可以获得奖品而表现得更认真,上课结束我们都可以知道这位教师给每位同学都有抽奖的机会,体现面向全体,俨然没个人都获得了成功和满足。但是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整堂课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

    [案例三]中的教师发现学生在演唱中有不对之处时并没有急着以“不对”“不好”评价学生,而是沉着冷静,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老师也想唱一唱,但有一句跟你们唱的节奏不一样,哪一只灵敏的耳朵能听出来……”一句话把学生引向自我评价,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评,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教师采用男女演唱比赛,生生互评的方式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一节课下来之所以能感动听课教师,能让师生彼此心灵交汇,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尊重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从评价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以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创设了“和谐、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问题争议

1、  如何把握“赞赏性评价”和“批评性评价”的尺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如何来提高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修养呢?

2、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角色,有效地实施综合性评价?

五、思考题

1、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唱名在书上自由地填写自己创作的旋律吗?(人音版第三册第10课《过新年》中的编创与活动)

教师:“我们来为新年晚会对歌,请小朋友们在书上自由地填写自己创作的旋律,并轻声试唱。”几分钟后教师请几个学生把自己认为创作得最好听的一句旋律写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并唱一下。上来了几名学生分别写到:

d   m  s  m  r  m  l  s

s   m  r  m  d  d  r  s

d   m  s  m  r  f  d   r

教师一看,学生创作中出现了“l”这个教学上还没有要求的音符不假思索地指责:“第一条旋律谁创编的,站起来!”一位学生很老实地站了起来。教师手指着黑板上的“l”说:“这个音符我们有没有学过?”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那你怎么能用它来编旋律呢?赶快上来换一个音符!”那位学生张了张嘴,想说又没说,老老实实地上来把音符该掉了。回到座位上后,他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又看看老师,老师目睹眼前的这一切,好像有写忐忑不安……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这位学生的创新加以否定和批评,形成了课堂教学上情绪僵局。面对此情此景,作为教师是草草收场,继续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还是应该随机应变改变这个僵局?这位教师为什么会有紧张、忐忑不安的情绪呢?作为教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呢?

2、你觉得他们演唱得怎么样?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音乐小屋》,现在我请一些小朋友上台表演,等一下你们评一评,他们唱得怎么样?(很多学生举手,老师从每一组中抽了一位学生上台演唱。)

    生1:x x x同学唱得不好听。

    生2:x x x同学小知了节奏没唱对。

    生3:x x x同学“叮咚”门铃声唱得不好听。

    生4:x x x同学没有表现出音乐小屋主人很热情的表情。

台下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台上学生被“批判”地红着脸低着头,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

    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改变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去耐心地指导,把学生的“批评性评价“引到“赞赏性评价”,逐步培养学生评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呢?

六、    阅读材料

1、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4、《中国音乐教育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