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议模糊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成都市教科所  李 萍


  音乐欣赏是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具体音乐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的聆听。它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其他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觉和记忆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更深层次体验和领悟音乐作品也具有积极意义。因而,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模糊教学法是近来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理论界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所谓模糊教学法,是针对以往教学实践中实施精确性教学导致学生想象力、全面性等方面的退化而提出来的。它主要依据教学中学生的模糊思维能力和课程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着重分析模糊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模糊教学法的特点


  就音乐欣赏教学而言,音乐是一门兼有情感性、造型性的综合性艺术,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抽象性、多解性等特点,使其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而听者对音乐的解读是循序渐进的,带有主观的欣赏和想象,最初常常是一个散漫的、自由的、不确定的状态,通过教师的指点和自我体验的完善逐步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欣赏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模糊教学法主要是针对音乐作品中的共性,例如听者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理解等方面,希望能对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缺陷有所改进,更科学合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受。


  音乐欣赏中的模糊教学法,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情感和意义层面,是根据人的模糊思维和基于音乐欣赏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避免由于精确性教学给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造成的局限性,在教学活动中暂时允许“含糊不清”等现象存在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刚接触一个音乐作品时,学生的欣赏体验是以散漫的、自由而不确定的形式存在,完全是个体主观的欣赏和想象,这就是一个对音乐感性认识的提炼和加工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宽容,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进行自我完善。也许有的学生不精通音乐技术理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从乐曲中感受人和命运的抗争、人与世界的碰撞以及人类的一切美德。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聆听。无论是“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还是“理解提高阶段”,都是从聆听过程中去感受音乐,它强调主体的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模糊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其不确定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模糊教学破除了传统教学中“非此即彼”二值逻辑的思维定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的必要性主要从欣赏主体即学生和欣赏客体即音乐作品两个方面来考察:


  1.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指出:有一种思维,它的判断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脑中只是不断地出现概念的跳跃和明暗的交叉,在无意识过程中对问题的情景进行论证,因此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模糊思维。人们在参与音乐活动时各种器官不停地同时作用,调动大脑各个部位的神经中枢活动,促进大脑发展,增强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形象思维训练。过去的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手段和目标都趋同化,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单一而片面,难以丰富聆听者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感受能力。而模糊教学法针对每个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体验和感触,旨在拓宽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加独特和自由的感受。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强了音乐教育的和谐性、愉悦性和体验性。


  2.音乐作品本身的特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充满了多方面的矛盾,它既是精确的,又是模糊的;既是模仿的,又是创造的;既是统一的,又是分散的。音乐欣赏学习是满足和丰富学生精神的需要。音乐欣赏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每个人聆听内心世界的过程。音乐欣赏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音乐本身,而是精神上的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心灵世界的载体。罗曼・罗兰曾说:“音乐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的本质来自真的自然与真的生命。”音符的间接性,音响的流逝性,情感的宽泛性,使音乐作品从整体上具有模糊性特征。由于个体生活,情感和听觉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模糊教学法不强调“唯一”或者“正确”的情景,不主张师生之间在欣赏效果上达成“共识”,不确定精确的赏析标准,允许学生把每一个作品都看成活的东西,注意力集中在内容和作品表现的感情和总体旋律基调之上,而不拘泥于某个音符、某个细节。


  音乐作品通过音响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向欣赏者开放自己、表达自己。音乐意义的不确定性所留下的空白有待于每一位欣赏者以创造性的行为去填充。例如,在具体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可以让学生采用自由理解的方式,以钢琴协奏曲《黄河》(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的强度和速度变化都非常快,学生在最初听的时候可能伴随的是紧张感而缺乏鲜明的形象:如钢琴的音色怎样表现《黄河》的各种形态,音乐要素又在整个协奏曲《黄河》的表达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此时,模糊教学法主张教师初听时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和讲解,.而由学生自己去想象,在急促的音乐声中想象黄河的各种形态,感受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最终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欣赏经验及相对广阔的视野与学生进行有一定目的的探索和研究,要乐于接受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乐于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看法,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正融入钢琴曲《黄河》所表达的音乐意境之中。


  三、模糊教学法的运用形式


  由于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模糊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广泛的运用空间。音乐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不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存在,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视觉或触觉,却具有听觉上的间接性。针对这样的特点,要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


  1.利用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作品


  传统的音乐教育由于教学理念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创设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或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促使其移情,借助气氛的渲染多角度、分层次地逐步进入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完善。同时,基于模糊教学法的理念,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音乐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如,在进行《找春天》《柳树姑娘》(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等一系列表现春天的音乐教学时,教师可选择在春季进行讲授,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捕捉自然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想象,情景交融,真真切切地感受春的气息。只要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春的基调,作品的细枝末节无需做单一、固定的界定。创设情境时应注意自然真实,保持音乐视觉和听觉环境的和谐。


  2.采用多种形式探究音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段


  主题探究法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形式,又称作类别式教学法,可以借助演唱、演奏、诗歌、散文、图画、舞蹈等手段,引导学生表现情感,有利于个性化地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记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音乐作品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以作品的体裁划分可分为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等,例如以进行曲为主题的赏析,可通过《土耳其进行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具兵进行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米老鼠进行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等,使学生感受进行曲雄壮的情绪,加深对进行曲体裁特点的认识,可让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进行曲用图画表示其曲式结构,或者模拟军队行进时的雄姿,让学生边听边即兴表演;以演奏乐器和形式可分为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独奏曲等;题材方面可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等,以春天为主题的作品赏析有《春之歌》《春天奏鸣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现秋天的有《金色的秋天》(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等;按照作品的表现手段,可分为描绘性音乐、情节性音乐等多种类型。模糊教学法的理念契合音乐欣赏课程中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演奏形式多样、表现手段多变的特点,在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只要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则允许他们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多样化。音高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松弛变化、速度的强弱快慢、旋律的优美动人,只要学生的理解不南辕北辙,即使体验不够深刻到位,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同时,音乐欣赏中作品涉及的自然人文背景知识,老师可作简要归纳,弥补学生理解力度、深度方面的欠缺。


  3.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是广泛的,加上它本身的流动性,导致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在同一环境欣赏同一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瞬间性。长期以来,大多数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教育评价这一环节当作考核,用音乐技术上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评。其实,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不是外化的表现形式,而是已经内化到学生的大脑中。模糊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评价,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教师不用指定唯一的正确答案,只要基本吻合作品的基调即可。即使出现了一些偏差,也给予充分的尊重。评价不应该设立在课堂之外,而应贯穿于对整个欣赏课程的有效控制之中。


  例如,在欣赏奥地利名曲《雪绒花》(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同名影片观赏,最后由学生自我总结。《雪绒花》的旋律一共在影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背景不一,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不同,具体表达了主角的哪种情感,渲染了哪种情绪。学生充分自由的评价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改变以往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自由发言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肯定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模糊教学法受到欢迎的主观条件是人类模糊思维的存在,如果音乐欣赏教育仅仅注重外显的技术水平和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过程,则不利于体现学生的模糊思维。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应注意:


  1.精讲多体验,注重个人体验与感受


  教师选择音乐作品时,要注意搭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要富有层次感,不能简单重复。


  音乐欣赏中的模糊教学法不是以具象为目标,它着眼于作品的整体特征和表达,因而老师的讲解要精练、简明扼要,预留充足时间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生活经验,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跳跃性表现明显,但模糊思维能力很强,教学中应注重囫囵吞枣和难得糊涂原则,用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独到理解。例如,课堂上,小学生欣赏《竹马游戏》(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可以让他们再现自己童年生活的乐趣或难忘之事情,通过图画、短文、歌曲等形式讲述自己的童年,从这点上讲,模糊教学法有助于纵深方向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适时引导,评价“求大同,存小异”


  模糊教学法将学生置于音乐欣赏的主体地位,避免了教师单向信息传播,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肯定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不宜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结果。但要防止学生自信心的膨胀,注意避免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与原作品的旨意背道而驰。对模糊教学法灵活加以运用的同时,不能完全忽视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模糊教学法是教学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结语


  音乐欣赏是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形成开放性解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悟力和想象力。而模糊教学法以点带面,逐步深入作品内核的教学模式恰好顺应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随着模糊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的加强,必然促进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善也有积极意义。笔者仅借此文对模糊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点探索和尝试,以期得到业界同仁对这方面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