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课程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探究
摘要:学习评价改革是促进音乐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目前学界对音乐教育学课程学习评价的专门讨论却较少。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对于音乐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在于,能够突破“量”而转向“质”,促进和反馈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融会贯通;突破“学科本位”而转向“科际整合”,指向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为音乐师范生的高阶思维、表现和元认知的发展提供动力;协助培养单位进行课程教学成效的标准化管理并反哺教学和课程;向社会提供音乐师范生所知和所能的“直接证据”。故而,优化音乐教育学课程学习评价可采用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的范式,即确立评价目标—创设表现性任务—定义评分规则量表—应用评价。
关键词:音乐师范教育;音乐教育学课程;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引言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1)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导课外音乐活动。(2)可以看出,这门课程实际上涵盖了音乐(学科)教育学中几乎所有的内容,是音乐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掌握的音乐学科教育知识、技能、态度的总和。在实际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中,这门课程一般呈现分科课程设置的形式,如音乐教学法(论)、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微格教学等。本文所讨论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即是这类课程的总和,包含了音乐学科教育总体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聚焦于对音乐教育学课程学习评价的讨论,原因有两点:第一,该类课程不仅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着音乐师范专业的“师范属性”,也关系着学生走上音乐教师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表现。第二,音乐教育学课程一直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国内现有研究没有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评价进行深入讨论。虽然众多学者在探讨“音乐教学法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等议题时也对学习评价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均呈现出“形而上”的视角,缺乏“形而下”的实际操作指导。笔者认为,从评价入手来推动音乐教育学课程改革是最为“划算”的选择,因为评价既可单独作为任务而进行,也可后续促进课程、教学方法的融合和革新。
一、关于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定义历来说法众多,如“要求学生创造一个答案或成品来展示他们的知识或技能”(3);“利用综合的实践作业评价学生的内容知识和程序知识,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4);“强调被执行一项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能力”(5);“是基于学生的表现或表现样本及既定的标准而进行的直接、系统的观察和评价”(6);“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7)等。
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评价的各要素都揭示了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特征:第一,评价内容方面,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任务中对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这种评价内容是跨学科的,要求学生对现实情境任务做出“建构反应”(8);第二,评价方法方面,学生表现性任务的成果和对过程的观察、论证、分析是同等重要的;第三,评价工具方面,需要系统化的记录和标准化的评分规则。
(二)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也称作“相册式评价”(9),一般理解为:通过档案袋这种记录和评价工具,汇集学生的实践表现和相关反馈证据,以监控和评估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10)它强调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要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纵向比较。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本身并不具备评价功能,仅是一个收容和记录信息的工具。而档案袋评价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评分规则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表现,并对其分析、评价的过程。它既可以包含学生表现性评价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客观测验的成绩单的汇总。因此,档案袋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手段。(11)
(三)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
从前文可以看出,档案袋评价不仅局限于表现性评价,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更为严谨的表述: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即以档案袋作为工具载体对学生进行的表现性评价。
综合前文对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辨析,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要求和音乐教育学课程的范畴,可对音乐教育学课程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的特征做出如下总结:第一,档案袋的组成和结构必须反映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能够反映学生音乐学科教学素养的现实性表现性任务;第二,对每项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应该包含任务成果、任务实施过程的反思和证据;第三,不同类型的表现性任务需要有明确的评分规则。
二、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一)促进和反馈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融会贯通
以往音乐教育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一直存在重“量”(学了多少)而轻“质”(学得多好)的现象。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涵盖了多个学科和交叉学科,且信息量如今还在成倍飞涨。但只注重“量”而不重“质”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是无法让音乐师范生应对现如今的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驾驭知识的风暴”。因此,深度学习和融会贯通成为音乐师范生职前必须掌握和被考查的能力。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从不同的表现性任务中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关联和拓展,使之创造有现实情境意义的产品,同时反馈产品创造的思维和行动过程,因此可促进和反馈学生对音乐教育学课程的深度学习和融会贯通。
(二)指向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21世纪已经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素养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具有“跨学科性和整合性”(12)。谢晨露等学者提出了“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其中的“音乐教育观”“教育理论知识”“音乐教学技能”素养是直接对标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同时,师德素养、信息素养、审美和文化素养等也作为隐性素养蕴含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当中。其中任一素养都指向多门音乐教育学课程,反之任何一门音乐教育学课程也都可作为任一素养的支持力量。
因此,档案袋式表现性评价中具有“科际整合”性质的表现性任务,能够有针对性地融入对多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概念逻辑的考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会因现实的情境而真正触动心灵,生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并在作品和反思中体现,能够有效培育和检测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