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大中小幼一体化视域下的音乐课程:内涵、目标与内容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韩黎黎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王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4-28   点击:

  摘要:音乐学科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课程的发展逐步呈现一体化趋势,大中小幼一体化视域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阐释课程成为必然。音乐教育实施者需要充分理解大中小幼一体化的音乐课程内涵,明确纵向一体化课程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梳理横向一体化课程的内容设置,才能更加全面而非割裂地开展课程实施活动。

  关键词:大中小幼一体化;音乐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指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的指导思想。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界关于新时代美育的研究不断增多。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始终高度承载并贯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重要使命。然而,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音乐课程的发展趋势呢?如何理解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呢?本文将以大中小幼一体化视域下的音乐课程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大中小幼音乐课程一体化的内涵

  大中小幼音乐课程一体化是美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也是坚持“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作为有主体性的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指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力或才能、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等都得到全面且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教育指导思想下的音乐课程无疑贯彻了这一理念。对此,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探讨:纵向维度指大学、中学、小学及幼儿阶段音乐课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横向维度指在每一个学段的音乐教育工作中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各教育环境中的美育价值。

  (一)纵向维度

  从纵向维度来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音乐课程是在科学遵循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准确规范各层级、各类型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使各学段间的音乐课程能有效过渡、螺旋上升、分层递进,最终实现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

  首先,关注课程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差异性是指一体化的音乐课程在遵循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在各类音乐课程实践活动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差异化地安排各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同时对教育实施者的课程实施策略给予相应指导,以达到对同一年龄段不同学校类别和学习层次间美育课程的差异设计、分类实施。个体性是在把握同一年龄段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同时,关注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帮助个体良性且全面地发展,使个体的心理需要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音乐学科能力、美学素养的提升,达到适合个性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其次,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意见》指出,要“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这是指在差异性指导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仍要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指导思想。通过整体性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反映领域教育的共识,使各学段的音乐课程形成一个有序的“全过程育人”系统。同时,提炼并整合音乐课程内在要素,以连贯性的音乐课程内容为载体,建立大中小幼各学段可持续的、贯穿式的一体化培养链条,打通各学段的有机衔接,以有序的课程实施策略共同做好承上启下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全面立体化而非孤立碎片化地理解课程内容,达到“育人、化人、培元”的教育目的。

  (二)横向维度

  《意见》指出:“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由此可见,横向维度的大中小幼一体化音乐课程是指合理整合并利用美育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教育资源,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设相关的、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以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体化的综合课程理念。以音乐课程为本位的综合课程应以完整、健全个体的培养为当下教育要务,以有机融合的课程内容为载体,促进个体成为全面横向发展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有机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坚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在明确各学科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横向探索跨学科课程模式和课内外实践活动。

  二、“纵向衔接”的音乐课程目标

  自从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音乐课程实现了从完善基础课程建设到高质量全面育人方向的发展,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大中小幼各阶段美育的相关文件,从宏观层面对教育目的做了纲领性指导。同时,系统性地印发了各级学校音乐课程标准,从微观层面对课程目标做出具体要求。

  (一)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教育目的是长期目标,是指导范围最广泛、层次最高的目标,其结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且通常以抽象性的、观念性的形式表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是潜在的。

  例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促进大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这其中的教育客体是“大学生”,“促进”和“强化”是课程实施的手段,“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担当”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自觉增强”是课程目标期待的结果。但“促进”和“强化”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不是实施相应手段就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达成期待的效果呢?《管子·权修》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强调:新知识或新观念的习得是个体积极自主认知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和‘归属’的过程”(2),这个过程的结果“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心理意义,而且使原有的概念得到了充实和证实”。同时,他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的稳定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定点”(3),以组织新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迁移。人们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已真正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在任意一堂课、一个活动中能完整全面地体现出来,“纵向衔接”的一体化课程目标是稳步实现高层次教育目的的有效阶梯。为培养个体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担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