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浅议在欣赏教学中“虚化心理”对音乐文化的教育对策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中学 黄卫伟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02-27   点击:

  摘要: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文化的认识是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不同音乐的差异使音乐审美心理存在于相关的文化语境中。从“虚化心理”的角度来阐述在欣赏教学中把握音乐语境达到对音乐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文化;语境;“虚化心理”

  一、虚与实结合

  艺术中,无论是绘画、电影还是音乐,“虚”是我们触摸不到的抽象事物,只能通过感受才能发掘出来,是一种意象或者一种精神。“实”则是来自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无论是听到的旋律,还是看到的画面都能刺激我们的感知觉。在“实”与“虚”的刺激上我们才能体验到艺术的真谛———它所传达的意境或精神。艺术的境界是通过虚与实的交相辉映,最终达到以“虚”胜“实”。在音乐中,听到的音符是“实”,脑海中看到的画面,内心产生的起伏是“虚”。

  旋律能够把耳朵和眼睛结合起来,让视觉和听觉发生联动,即所谓的联觉,这样音乐不只是单纯地听的享受,还会带来身心上更多的体验。“实”的呈现是有限的,而“虚”的出现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虚”的无限性。

  在音乐欣赏中,庄子认为“无听之以而耳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欣赏音乐需要欣赏者对作品进行由浅入深的加工:从最初的感知、想象到情感的体验,最终上升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所指的“悦耳悦目”“悦志悦神”也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从“实”到“虚”,“虚实结合”。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表层欣赏,这个层次上和听觉紧紧相关,即音响的感知,音响作用于听觉器而使人产生听觉,旋律通过有结构的组合使听者身心受到刺激,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欣赏者是对“实”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听出明朗的是“大调”,柔和的是“小调”,在这个层次里,欣赏者结合粗略的听觉刺激,并在乐理手法技术上进行品味。第二,情感体验,欣赏者积极调动想象,结合对音乐作品旋律、调性、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等表现手段的认识,从总体上去感知音乐中的意象。此时已经在对“虚”进行加工,正是因为音乐“虚”的无限性,欣赏者在这个自由的空间让想象释放,努力抓住音乐所体现的主旨。第三,理解作品,这是音乐欣赏中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超脱了音乐形式的审美体验,即对音乐意义的阐释。这便需要对“实”进行更高的结合,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社会文化因素的考虑。伴随着听觉,欣赏者看到的不仅是想象的画面,而且能看出抽象的概念,在贝多芬当时的创作背景才能获得答案。这首曲子原本是为拿破仑所作,当时的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封建势力,一路高呼“民主、自由”,而这恰恰也是贝多芬希望宣扬的主题,贝多芬在拿破仑称帝后,毅然把这首交响乐曲改为献给“真正的自由精神”,至此,情感体验加上了作者的时代背景,对这首曲子的欣赏才能透彻。

  二、模糊与清晰结合

  音乐是自由的艺术,作曲家、歌唱家、欣赏者是很难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的。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不同欣赏者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剖析中,即使是音乐家也会产生分歧。如: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中的第四章的理解中,有人认为是“命运已为不可抑制的欢乐所战胜”,也有人认为是“一具骷髅披着节日的盛装,在大街上神气活现地进行着”。原本有着确定意义的音乐因为地域的差异、时代的差异,而改变了它的意义或者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那么它的“清晰”转化为了“模糊”。被模糊化的过程是因为范围的扩大,从作曲家传递到成千上万的欣赏者,从一个国度传递到全世界,突破了一层又一层的局限,最后落定到某个地方重新被清晰化。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从创作的冲动、灵感的出现开始的。在这样复杂、强烈而又变幻莫测的心理运动中去捕捉那尚是未知的形象,而想要表达的情感将是什么形象,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其中蕴含着什么,具有什么意义又需要创作者静心去思索,理出一条条思绪,为作品寻找一个靶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在灵感迸发的时候任思绪遨游,让模糊的世界拓展开来,而后用理智的头脑在若有若无的灵感中努力抓住精髓。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