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给孩子们美的享受

作者:毛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陶行知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博大精深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独到的文艺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音乐、舞蹈、戏剧是丰富人们生活的艺术,陶行知历来主张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他一生办学无不注重文艺教育。

而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音乐从她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的一生,从出生、成年、学习、婚嫁,直到疾病和死亡;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喜庆、灾祸、胜利、失败,或是战争、纪念;无不伴随着音乐!这就是音乐的社会性,也是人类音乐活动的本性。聆听、表演、创作,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聆听是最基本的,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应始终体现和包含音乐艺术的美感,以此感染学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一切美感都不能为他们所感受,它就失去了应有作用,由此可见,要全面地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从教的这几年时间里,我认为欣赏课对开阔小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并以此促进音乐的表现能力。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育中以向学生传授音乐审美知识和体验审美模式为目的,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音乐美学原理,在实践中产生社会时代的效应。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现根据平日的教学体会,笔者谈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效应。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感知效应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审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从最直接的含义上说,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体验,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给人以快感的,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的老师看到女孩子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还没有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就如国歌,无论怎么讲,怎么唱,也不如伴着雄壮的国歌声,注目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更能让学生理解、感动。

音乐欣赏课是双向的审美效应,其过程始终以:“学生――教师――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作为审美客体,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作用。教师根据特定客体(音乐)的感性特征和潜在教育因素,联系特定主体(学生)现在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审美活动的具体目标、程序、方法,并依据此方案展开审美活动。

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审美效应过程的目标和价值,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在主客体的沟通关系中实现。

如欣赏省教版一年级新教材中的《玩具兵进行曲》时,考虑到低年级的儿童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求知欲,但缺少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及体会。他们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兴趣容易转移。我先生动的介绍欣赏的内容,再分段结合课件欣赏,学生很感兴趣,最后完整的不看画面欣赏,让他们边听边想像、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就很不错。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学手法还可用聆听操作法、编配(或模仿)表现法、场景表演法、即兴表现法、符号辅助法等手段来完成教学。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主体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体验、想象力、理解力。用情境创设、模仿表现法、比较等等去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1) 创设音乐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美。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 加强音乐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想象美。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音乐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与娱乐功能都是在审美的教育下才能发挥作用的,这就是音乐教育为什么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思路的影响下,要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是思维的载体,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随着视野的改变,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浮想联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入音乐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3) 引导艺术创新   发展学生创造美。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变被动接受、机械模仿为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要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作品带来的感受,要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把学习变得自由快乐,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快乐的心情,轻松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愉悦。

三、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服务效应

音乐知识为音乐审美服务,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服务”意识指导下,音乐欣赏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欣赏要根据审美教育的需要讲述音乐知识。

(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的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3)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必须改进。由于音乐欣赏服从并服务于音乐审美的需要。因此,必须减少过多的理论阐述,通过聆听作品来介绍相关知识。教学中应尽可能演唱、鉴赏,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基本前提,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音乐欣赏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促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在欣赏后,我让学生大胆得把自己所理解所想像的狮王形象表现出来,学生们都非常投入的参与其中。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动物的,有的孩子虽然没有扮演狮王,但他们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形象的表现起狮王身边的小动物来,全班好像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乐园,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生动、协调的情境中放飞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

可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情感教育,就能不断的调动学生热爱音乐的积极性,充分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也能强化他们的审美兴趣,音乐课不再乏味,而是-种美的享受。陶行知先生说过文艺不仅能娱乐生活,还能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对革命斗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自己还亲自创作、写歌编剧、登台演出,并善于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

   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它曾使无数欣赏者为之动情,为之倾倒。让我们努力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让艺术之光来照亮孩子们的人生之路吧。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