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响应新课标,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导”学素能

作者:朱黎娟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开发、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责任,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迎来了教育教学的新气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能占据重要的“导”的地位,为学生起示范、引导和支配的作用。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密切注意,这样才能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施教并把握施教的正确时机,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实现以下四“有”:
  〈一〉、有“的”施教
  有“的”施教,也就是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的放矢地去施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好动、好玩、好奇、好胜。
  ㈠针对好动的特点,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律动性。因为动作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居重要的地位。
  ㈡针对好玩的特点,音乐教学要重视情趣性,寓教育于游戏中。游戏是从好玩的特点出发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培养情感,有利于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㈢针对好奇的特点,音乐教学应提倡探索精神。要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音响的奥秘,去发现、去创造音乐,使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幼芽适时地得到浇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器――酸奶瓶“沙球”、酒瓶盖“串铃”、易拉罐“小钹”……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创造音乐的乐趣。
  ㈣针对好胜的特点,音乐教学要突出主动性。要积极发挥儿童争强好胜、不肯落后的心理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有“序”施教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决定了他们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因此,音乐教学要讲阶段性、顺序性,抓住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施教,“涓涓细水,长流不息”,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趣”导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逐步注重以“识”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乐”施教
  “乐”学是指学生爱学、愿学、学得乐此不疲。音乐等审美教育学科由于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愉悦性和形象性,在快乐教育中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快乐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⑴建立民主、平等、团结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人际关系;⑵在教学中实施教师“乐教善教”与学生“爱学会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⑶搞好课外的快乐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⑷安排快乐生活,促进身心发展;⑸建设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
  〈四〉、有“别”施教
  儿童音乐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可塑性。首先,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其次,这种音乐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发展的个别差异上。音乐教学过程要讲究分寸感,哪怕是些细微的不同,都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有别施教,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鉴于以上四个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契机,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切实发挥教师的激发引导作用。并能做到:“导”得恰倒好处、“导”得事半功倍、“导”得水到渠成。
  下面,我结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谈一谈,教师的“导”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功能和运用:
  一、 以“导”,引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是人跨进音乐艺术殿堂的敲门砖 。欣赏教学中的诱导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指导学生有意感知聆听的前提,根据音乐形象的特点,不同的乐曲应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千篇一律的介绍作品、作者、出处等导入方式,巧妙设计各种“导”的方式。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化教具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⑴儿歌、故事导入
   这种方法通过语言描绘情景,激发学生求“听”的欲望,让学生了解欣赏乐曲的主要内容。
   如:在欣赏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教师可以结合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的故事情节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听的兴致。
   再如:听乐曲《惊愕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这个乐曲的一个小趣闻。
   ⑵情境导入
   运用图画、幻灯、录像或电脑,让学生通过视觉看到画面上的情景,以了解和想象欣赏乐曲的主题。
   如: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出示美丽的山谷、翠绿的竹林、飞翔的小鸟、载歌载舞的瑶族姑娘和小伙,让学生充分想象,为欣赏做好铺垫。
   ⑶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即通过提问、猜谜等形式,引起学生思议,导入欣赏内容。
   如:欣赏《在钟表店里》前,可以给学生猜个谜语:
   “会走没有腿,
     会说没有嘴,
     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再如:欣赏童声独唱《云》前,先让学生设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把这个音乐形象表现得怎么样?然后再开始欣赏,通过欣赏再进行比较,提高认识。
   ⑷乐曲主要音乐形象导入
   在欣赏前可以以律动、舞蹈的方式先动后听,营造一个学生聆听的音乐氛围,然后再让学生欣赏。
   如:欣赏《龟兔赛跑》时,让学生在表现“乌龟爬”和“小兔跳”的律动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及节奏,然后再欣赏乐曲。
   再如:听钢琴曲《跳绳》时,做跳绳的律动并初步熟悉和掌握乐曲的节奏及旋律,为欣赏作好铺垫。
   ⑸唱歌导入
   让学生通过唱、奏乐曲的主旋律,熟悉乐曲,然后再进行欣赏。
   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狮王进行曲的主旋律填上歌词,让学生演唱,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及节奏,再让学生欣赏乐曲,提问乐曲中“狮王唱了几次歌?”“两次歌相同吗?”提高学生听辨音区的感受力。
  二、以“导”,倡导主体性学法
   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是倾听,每堂欣赏课都应重视“听”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聆听时,教师应做到要求单一、逐步深入。在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安静,教师的讲要画龙点睛,恰倒好处,不要变成音乐的讲解员,从而喧宾夺主。
  欣赏必须由感而动。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一听就动,只有养成了倾听的习惯,才会有感而动。这“动”包含了动口、动脑、动脚、动体态,更重要的是动情。“动”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是让学生自己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再到创造音乐的过程。所以每次“听”教师都应给学生“动”的机会,积极引导。
   不同的乐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同的“动”:
   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可以自编节奏,跟着乐曲拍一拍、动一动。
   欣赏《鸭子拌嘴》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嘴巴或用舞板、小钹等打击乐器即兴模仿鸭子嘎嘎的叫声,逗一逗、玩一玩、闹一闹。
   欣赏时“听”与“动”的结合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不要让大部分学生只模仿别人的创造,而要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动。教师既是参与的“编导”,也更应该是演员,要与学生共同欣赏,这样学生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三、以“导”,激发创造性思维
   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先注意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余力才注意其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反过来。创新性的教育应改“标准答案”为“发散性思维”,改“高高在上的严师”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一节课下来可能没记住全面完整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可以得到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㈠教师要创设良好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心理上有安全感,不会感到压抑。所谓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如:在欣赏《仙女之舞》和《大象》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相似的旋律,一个听起来是仙女在跳舞,一个是大象在跳舞?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音区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㈡教师要敢于否定“标准答案”,诱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就是拒绝盲目从众。其实,每个人小时候的思维都是有个性的,可惜经家长、社会的“调教”这种思维个性日益模糊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见解。
   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正如“有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一万位听众,就有一万种“春江花月夜”。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七嘴八舌的“茶馆式”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前后提出各自的看法,然后独立思考。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适应了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的针对性,效果是很好的。
  “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在新大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只要以学生心理为契机,充分发挥教师 “导”的作用,一定能赢的音乐教学的新气象!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