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与相关文化的整合

作者:姚丽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摘  要:本文从音乐与相关文化入手,着重探讨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在实习中的一些实践、体会,阐述教育中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有利于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相关文化  音乐与美术 整合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以音乐为核心,以人文为主题,以学生为本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如音乐与美术结合,音乐是一幅画,而这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有些音乐本身就是描写画的,比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发的少女》、《月光透过树叶》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美术因素是十分有效的。音乐与多媒体“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为音乐课创设教学背景,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让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语文,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教学中更需要用文学这门艺术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孩子们的扩散性思维。总之,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活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学的综合能拓宽孩子的审美视野,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让音乐课堂具有魅力,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 而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就更像是同胞兄弟一样不可分割了。所以我便会想到让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感官结合起来。让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或美术的课程教学中就要把两个课程整合起来使得这两个感官达到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便从音乐和美术之间的联系来看,找到小学音乐教育与美术的关联以及怎样让着两者达到整合的程度。音乐与美术能激起人们心中美妙的遐想,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应该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热衷于美术课和音乐课,原因是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与乏味,一味地“讲、画、唱”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改变传统的美术、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提到音乐与相关文化。但传统的音乐课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训练,对于音乐与相关文化这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音乐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一个个性最强的成员。音乐是在时间中发展的,是用耳朵去欣赏的艺术。它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绘画属于静态艺术,是视觉艺术,它是用色彩、线条等手段在一个平面上描绘形象、再现生活的,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很强。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工具。他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他们是一对孪生姊妹,相互交融、相互渗化。
一、从音乐的创造与美术的构图的联系来看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音乐的创造就是来安排旋律走向、节奏的快慢、处理的快慢、音符的分配等等而这就相当于是美术上的构图。我发现在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创作课的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创作时可以用美术上的构图方法来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很丰富。而因为美术是静态的、直观的,因此也较容易把握。我在实习时对班上的学生做过的一次小测试的结果得来的,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我让同学在十分钟之内简单的画一幅有关春天的画,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但是在我要求他们在十分钟之内想一至两句表达春天画面的简单的乐句时(只需要用到do、er、mi、so四个音符来创作),这样也就只有三四个学生能够写上一点。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就说不知道要怎么下手,脑子里只有画面没有旋律。于是,我利用美术的构图法来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们在脑子里先想一想自己在作图画时是先想到什么的先做的什么,就拿“春天的景色”为题,一开始想到春天的景物有哪些?这就相当于是在想我们要要用到哪些音符;然后确定把什么作为主要的,这也就是我们用到的主题句是什么;这样音乐旋律就慢慢地出现了。  

二、从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美术线条的联系入手

画面构图的节奏感,主要靠光线照明、物体现象、绘画技巧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节奏感的产生可能需要靠摄影者的具体布置。把相似的物象组织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产生运动感和表现一定的情绪特征。依照这个可以把音乐的节奏快慢确定下来。音乐还要有节奏,或是舒缓,或是强烈。美术中的形状、色彩、线条同样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节奏效果,从而激发观众内心的不同感受。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会给人以长短、缓急、起伏等不同印象,和强弱、轻重、刚柔等视觉感受。节奏性强的画面,在构图中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读者的视线会随着节奏流转萦回,这样会使美术画面的瞬间性变为延续性,为作品增强生命力。

美术的线条是具有特定的性质和情感的如同音乐也有着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样。所以我尝试用美术的线条来表现音乐。当我听到《野蜂飞舞》这样进行曲形式的乐曲时我用了“                  ”这样的有了棱角的曲线来表示它的速度快,节奏紧凑以及旋律急速的上下波动;在听到《大海啊故乡》这种比较抒情的缓慢的歌曲时我便想到用柔和的大波浪来表示“                    ”;垂直线条“       ”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显示高度,造成耸立、高大、向上的印象。用垂直线条可以表现英雄形象和工业建设场景,这样有助于烘托形象高大,雄伟,向上,挺拔的艺术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场景的巍峨气势。所以我试着用它来表现《命运交响曲》这样的曲子;水平线条“      ”可以导致视线上下移动,产生开阔、伸延、舒展的效果。用横向联合线可以表现群众活动场面,农业生产和山水风光等内容作品,以强调画面的辽阔,舒展,秀美宁静的气氛,我个人认为用它来表现《牧歌》一类的较平缓的歌曲是适当的;圆形线条:可以造成人们的视线随之旋转,有更强烈的动感,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反复较多但每次又有新的突破和表现的曲子如《小星星变奏曲》。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表示一首歌曲,其实大多数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乐段我试着运用这点来帮助学生更快的分辨一首乐曲中不同的乐段。因此在本人的实习汇报课上就有运用这个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较快的分辨了一首曲子的不同乐段,同学们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就在听到音乐时可以运用美术的线条把音乐的旋律走向高低起伏勾勒出来。这样把看不见的音乐用可见的线条来表示,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情绪的起伏,这也是记录自己听到音乐的第一感受的记录,人的记忆是有时间效应的,听过一遍的音乐可能在听完后面的乐曲是前面的已经不记得了。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音乐的音色、和声与美术的色彩的联系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绘画中的色彩有浓淡、明暗之分就像是音乐中的音色、和声的效果是相同的。在听到和声效果比较厚实的音乐时就会想到浓重的色彩,反之则是清淡的;在听到音色较亮的音乐时会想到明亮的,反之便是灰暗的;在听到比较热烈的音乐时就会想到要用暖色来表示,如:在听民族乐《喜洋洋》时,我想到的是红色。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热烈的、欢快的;听到安静的音乐时便会用冷色来表示。如:听《月亮颂》时我就想用湖蓝色来表现,它静静的、淡淡的、悠悠的。

绘画是给人看的,却可以使人听到音乐流动的音响;音乐是给人听的,也可令人在视觉中看到形象的画面。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将美术整合到其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是可以让学生们有兴趣的来上音乐课。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上音乐课时可以插入一些美术课程的内容,帮助完成音乐的教学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把音乐课上成是美术课,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所需要的就是要让音乐课程与相关文化进行整合。注意要把握好这个整合的尺度,避免一些课堂上过多的涉及美术课程内容的问题。让美术为音乐课教学起一个辅助作用但决不是渲宾夺主,也不是死搬硬套。因为音乐和美术本来就是相关连,它们本身就是“整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

[3] 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8(月刊)

[4] 金亚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音乐教育》月刊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