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音乐课堂“三扬三忌”

作者:吴丽娟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音乐教学拥有自身的学科特质,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从音乐的自身特点和儿童音乐素养提升的客观规律出发。音乐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式决定了音乐的学习方式,要想在音乐课上用音乐的方式来学习,应做到“三扬三忌”。


  (一)扬音乐体验,忌机械认知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设计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让孩子体验音乐元素。正如一位德国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之于音乐要素的掌握,犹如汤之于盐,只有融入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手段中去,才容易被学生喜欢、体验、理解、消化、吸收。


  以音乐元素中的节奏为例,节奏最能吸引孩子,因为人的身体是最先对节奏做出自然反应的。然而,在很多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反复认识各种音符的名称、记忆音符的时值等,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其实,我们忽视了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它与我们身体的内在脉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身体的律动来准确表现节奏,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肩等动作,也能让他们兴奋不已。简单的声势训练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节奏感,还可以逐步扩展到表现音乐的呼吸、乐句、结构、情感、情绪等,孩子的音乐感就在这种体态律动的音乐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在2012年江苏省学校音乐新体系培训班上,声势训练同样逗得老师们哈哈大笑,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


  再以培养孩子的音准感为例。音准是唱好歌的基础,也是歌唱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问题,没有起码的音准,歌曲演唱难以达到艺术的审美高度。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孩子的音准问题束手无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训导斥责。其实,音乐具有动态性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划旋律线等多种方式将无形的音准变得有形。笔者曾参加过江苏民歌《姑苏风光》的教学交流。这首歌曲的旋律委婉动听,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而言,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较难掌握歌曲的音准。授课教师没有采用机械模仿的方法教学,而是用旋律线将音乐的线条表现出来,给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旋律,并用手势将旋律线表现出来,成功、轻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感是在审美愉悦的歌唱活动中逐渐建立的,它不是靠机械训练就能完成的。


  (二)扬音乐审美,忌道德规训


  音乐具有意味性的表现特征,意味的不确切性和多解性使得音乐散发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很多时候,对于歌曲情绪的理解,我们应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将音乐课变为讲大道理的思想品德课。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江苏民歌《打麦号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热情洋溢,孩子们也演唱得不错。但是到歌曲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爱惜粮食”这条路上去。孩子答不出来,教师也着急,最后干脆自己说了,并要孩子们重复自己总结出来的歌曲意义。这样的音乐教学就违背了音乐教学的规律,这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将孩子的价值观放到对劳动号子的热爱,对江苏民歌的热爱上来,这样更符合我们音乐的学科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专家莎拉・布鲁克教授在接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记者访谈时曾这样说:“以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一时难以理解,因为国外没有这一类目标。但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最终,我把乐曲旋律用小棋子变成了一座长城,然后通过活动创设,让孩子站在‘长城’上来学习节奏,最终让学生产生祖国多美丽的感受,通过行为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①


  由此可见,莎拉・布鲁克教授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睿智的。她没有采用道德规训的方式,在歌曲学完之后,一定要孩子们说出这是一首爱国歌曲,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类的大道理。她的教学颇具“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在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孩子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


  (三)扬音乐创编,忌偏离本体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也是最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偏离了音乐学科的最初方向。


  比如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的创编歌词,上一段唱的是小熊,下一段再换个小狗、小猫之类;上一段唱的是冬天,下一段再换个夏天唱唱……这样的创编注重的是歌词的文本,而不是音乐本身。我们看似让孩子们创编了新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创编意义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意义不是很大,音乐教学里的即兴创编更多应是跟音乐要素相关的内容。


  又如,我们教学《树叶儿飘飘》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让孩子来模仿树叶“沙沙”的声音,这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都会想到“沙沙 沙”这样的节奏,为什么小树叶发出的声音就一定是这样的节奏呢?比如,大风的时候和小风的时候,小树叶分别会怎样唱歌呢?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的萌发、生成、演绎及传播的全过程,音乐的内构寓意与外延效用,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一股新奇别致的创造性气息。②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良好的教学契机,让孩子来创编不同的节奏表现小树叶。音乐是最丰富多变的艺术,只有一种答案的创编只会僵化孩子的思维。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竖笛曲《送我一支玫瑰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打击乐,来让孩子体验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先请孩子们自己选择合适的乐器拍击一些新疆音乐元素的节奏,如切分节奏、弱拍起等等,然后请孩子们在长音的地方创编具有新疆特色的节奏。由于前面老师已经做了新疆节奏元素的铺垫,因此孩子们在长音之处创编新疆特色的节奏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在孩子们演奏成熟之后,老师又请孩子们用刚才创编的节奏来给乐曲的开头设计一个引子,给乐曲的结束之处设计一个尾声,最后请所有的孩子来合作演奏,有的吹奏竖笛,有的演奏铃鼓,有的演奏三角铁等等,整个课堂充满了音乐创造的气息,其乐融融。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即兴创编一直围绕新疆音乐的元素在进行。既没有给孩子们设立标准答案,也没有偏离音乐本学科,去创造音乐之外的东西。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要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音乐本体和审美体验,做到“三扬三忌”,用音乐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注 释:


  ①子规《访奥尔夫教学法专家沙拉・布鲁克教授》,《中国音乐教育》2012第9期,第17―18页。


  ②程建平《音乐思维的本体研究指向和外延效用》,《中国音乐教育》2012第12期,第31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