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 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

作者:资利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28   点击: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和过程后形成的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对育人价值或者说对核心素养的贡献,需要我们对音乐学科核心本质的内省,需要不断明晰和凝练,才会避免音乐教育的泛化和随意性。这一次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最大的难度就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凝练,其最突出的贡献和创新点也就是所凝练的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对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

  从意义的理解上来说,普遍形成的共识是通过音乐教育最后留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但如何给音乐学科素养进行确定和命名、界定和阐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课标组成员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音乐学科本质的内涵研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课标分析、音乐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研究等,再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专家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轮意见征询、审读和评议,最后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为三个: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这一条核心素养强调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及音乐艺术的听觉特点,使音乐的形式、要素、手段和独特美感等基因性质凸现出来,确定了其原点性、元素性的基础位置,强化了音乐本体和学科独特性。“力求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表演实践,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育在联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塑造能力”。

  这段话首先体现了音乐课程与教学是始于“双基”,即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正如语文的字词句和听读写一样,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原点、是基础,它们不是随着时代进步而更新的拓展性知识,而是永远存在的,让学科屹立不倒的根基和元素。对待“双基”应该用永恒主义课程论和元素主义课程论思想,把知识做实做到位,任何过分弱化或者鄙弃学科知识都是一种学科虚化、削弱根基的泛谈。其次,这段话体现了“审美感知”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对接是经由听觉,联觉于全身心多通道的综合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积淀审美情感、滋养心灵,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聚焦于音乐的实践性。实践是音乐学科的本质特点,音乐从起源那一刻起,无论是模仿大自然声响的模仿学,哀歌祈祷、炫舞问天的巫术起源说,还是发泄多余精力的游戏起源说,就更不用说劳动起源学说,都显现出音乐与实践的如影随形。音乐学科发展史也是一部实践史、行动发生史、艺术表现史,音乐的实践性确立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这个核心不抓住,如同思维止于行动,是落不了地的。艺术表现与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对接就是音乐课是有音、有乐的课,是要唱出来、听起来、舞起来的课,是“歌之不足,舞之蹈之”的课,没有这些,音乐课就会上成非音乐课。正如2017 年版课标里所说:“旨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提高艺术表现水平。”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艺术表现”体现了杜威的“做中学”实用主义课程论思想和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利奥特的实践论哲学思想。“艺术表现”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对接课标里也阐述得很清楚:“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社会责任感。”音乐的艺术表现一方面通过艺术实践对接于审美行为的达成和审美能力提高,从而实现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它作为实践的一种,直接对接归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中的“社会参与”领域下位的“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