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及实践探索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湘西教育e网》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新课程设置音乐欣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也提供了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渠道。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拥有动听的歌喉,人人都会演奏乐器,但却应该拥有会听音乐的耳朵,应该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欣赏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做了如下尝试:

一、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一是美感核心的新理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多元兼收的过程。在课程研制中,要突出音乐美感的作用。以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学生接受、表现和创造音乐,不断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感和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进心灵净化、陶冶情操。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开放多个感知(如视、听、读、唱、动等)让学生们欣赏。先剪辑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让学生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感知理解作品,消除学生对老师讲解作品背景的厌烦情绪,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雄伟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情不自禁地为赞美长江而歌唱;同时让学生读(词)、唱、画(旋律线)并借用色彩、线条来展示旋律的进行方式(平稳进行、直上直下、上下起伏),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中领略歌曲的内涵。再次进行欣赏时,我与学生共唱,亲自范唱、范奏第一段,效果尤佳,因为学生觉得这样亲切、直观、有感染力,更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二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学中应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跳出目标单一、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产业化的生产模式,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视觉性、非概念性的模糊特征,而正是这一特征,使音乐具有没有标准答案的特性。同样一首乐曲,你觉得像是春天小草在破土而出,而我觉得像是小河旁恋人在轻声呢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基于此特性,才使音乐欣赏教学在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应苛求学生一定要有整齐划一的答案,而应该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音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在没有确定主题,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发言踊跃,冒出了许多新鲜的想法。这样的欣赏课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而是在互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最后,教师才对作品背景、内涵及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互动中,对学生真切的感受教师一定不能给予否定,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创新思维,更真切地体验音乐的内涵。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欣赏时,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委婉、跌宕起伏的意境的同时,再向学生介绍瞎子阿炳的凄凉身世,坎坷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泉映月》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痛楚与悲愤,使人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岂惟在乐”,沉默表示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努力学习,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添砖加瓦,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精心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唱的好不好听?大家想不想学?我们再来唱一遍好吗?这样的问题缺乏交流的价值。或听了一遍后,教师就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又多又难,实在太为难这些孩子了。如果我们所提的问题本身就似是而非,学生回答自然也就糊里糊涂,甚至根本无法回答。或者提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全然不顾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然学生也就不会回答,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努力发问,学生台下鸦雀无声的局面,还有的课堂上,站起来的都是一些音乐特长生或尖子生,那些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发言表达权,长此以往,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对音乐阐述自己的见解。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并在设计问题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因势利导,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步步递进。

如《走进非洲》,学生对教学内容非常陌生,除了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非洲的资料外,课前的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的鼓乐、非洲的舞蹈,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喜爱非洲,热爱非洲音乐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融入音乐,选选自己想听的非洲音乐来欣赏,进一步体验非洲音乐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聆听、欣赏,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1、非洲的歌舞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爵士乐的起源。3、爵士风格的重要特点。4、这两首爵士乐曲在风格和演绎手法上有何不同?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件的展示、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因材施教,突出个性,互动参与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应达到的一个目标。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聆听钢琴独奏《梦幻曲》,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欣赏大提琴独奏《梦幻曲》,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乐器演奏的音色的不同美感。学生总结钢琴的音色让听者的心情放松,更适合表现梦幻的色彩,大提琴深情委婉比较有韵味,适合表现悠长的旋律,能很好地体现乐曲的连惯性,渗透着宁静的冥想与沉思的色彩,还可以让会弹钢琴的学生为大家演奏,和CD碟放的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点评,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上会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和关注,也会更细心地体味音乐,找出同学演奏的乐曲与大师演奏的作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内涵。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高雅音乐离自己很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用色彩来表现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大多选择浅蓝色,淡紫色,不只选用一种颜色,还有运用多种浅淡颜色描绘的。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文采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宏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学生对音乐这种深入内心的理解不禁让我感动至深。

显然,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学生就难以产生切身体验,而不是自觉主动、轻松愉快的参与,学生产生的很可能就不是愉悦的体验。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五、媒体优化,深化主题

欣赏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课教学背景,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的现场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之后又再次欣赏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奏乐曲(包括芭蕾舞视频画面)。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和精湛的芭蕾舞艺术。这种视觉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将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我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教学方法,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把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传承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使艺术音乐在学生大脑中留下记忆的痕迹,为他们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基础。让我们在反思总结、归整中提高,让优秀音乐作品的音响尽可能高质量地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成为学生一生中文化积淀不可缺少的内容。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