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
蔡元培指出:“问题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时,才去帮助他。”因此,为体现单元整体设计,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展示研究成果。基于此,笔者将第二课时的主题设置为“如何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索中国民歌内涵”。
第一步,教师在课前进行分组,按照第一课时问题设计的层次,把全班分成四个合作小组。第二步,全班进行民主讨论商定,从本单元未欣赏的作品中选1—2首民歌进行小组课前合作探究。第三步,教师按照第一课时内容,列出中国民歌探究的基本问题:(1)所选民歌美在哪?也就是小组阐述选择这首民歌进行展示的原因,分析民歌的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2)所选民歌的美是通过哪些形式来体现的?探究民歌的声腔、旋律、歌词、语言等方面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3)怎样形成这些特点的?对民歌的艺术风格形成进行深度剖析,实现文化理解。(4)如何加强民歌艺术实践表现能力?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把握民歌艺术表现的精髓。课堂上,各小组成员对所选民歌的主题片段进行艺术实践表现,可以演唱或者模仿,亦可进行改编和创作,以增进学生对民歌的理解,提高其民歌艺术表现素养。第四步,四个小组在课上分别从上述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成果展示即可,展示话题不需要重复。
为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民歌的兴趣,养成课后终身学习中国民歌的习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笔者将第三课时主题设置为“如何进行中国民歌学习后的拓展迁移”。
课堂上,教师通过“民歌知多少?”的讨论话题,拓展学生了解本单元以外的民歌作品,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等;通过“怎样唱好民歌?”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欣赏民歌的方法,了解民歌的精华所在,把握好民歌的声腔、语言、主题和情绪情感等要素;通过“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歌及相关文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例如,对怎样保护传统民歌、怎样进行民歌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如何创造民歌艺术实践机会等相关子问题开展深入探究讨论。
这种“单元大问题—课时主问题—子问题”的驱动问题设计,让课堂学习有了单元整体思路,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心向,引领学生在知识获得、技能训练和情感升华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四)开展评价设计是保证
评价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向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理念。(8)具体而言,评价是为改进和完善学习这个过程服务的,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评价是目标的具体化,从而保证目标更好地实现。(9)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中的评价首先要以多维目标为导向,形成“目标基于课程标准→问题依据目标→评价导向达标”,并通过评价对准目标依此循环的实践操作路径。(见图3)例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的多维目标设计的源头是课程标准,所以单元问题和课题问题的设置就依据多维度目标来设置的,而每个问题的设置既可以代表一个维度,也可以包含多个维度。通过问题解决的达成情况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反过来又可以通过评价来监测和纠正教学中多维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可行性程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实践操作路径。
图3
其次,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多元化,如指向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及生生互评等。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努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问题驱动下中国民歌探究能力展示”是四个小组分组进行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展示的民歌探究成果离不开组内组员的互评、教师对组员的评价。而指向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贯穿整个问题解决的课堂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与问题解决能力做出个人评判。
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中的评价设计一定是基于单元多维目标,站在单元主题视角去关注能力与素养导向,寻求“教—学—评”的一致。同时,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活动能起到检验多维目标达成情况的作用,促进学生在课时问题串解决中理解单元大问题,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实现素养的提升。
结语
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把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转化为单元多维目标,充分挖掘单元的育人价值,并将育人目标融入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互动式教学中,推动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促进学科育人价值有效落地音乐课堂,最终能以音乐的独特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基于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去充实和丰富,并最终能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完备而有效的指导。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46—47页。
(2)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页。
(3)丁念金《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4)潘建芬《多维目标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以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为例》,《体育学刊》2019年第3期。
(5)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6)陆锋《创问题情境,促深度学习—以“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音乐鉴赏〉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22年第5期。
(7)同注(1),第7页。
(8)陈旭远编著《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14页。
(9)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