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
下面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从四个视角阐述如何以问题驱动为重点进行多维目标单元设计。
(一)明确多维目标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前提
以问题驱动为重点的多维目标单元设计要从学科本质出发,明确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理念,进而提炼出多维目标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例如,笔者在教授“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时,应围绕“中国民歌”这一单元主题展开多维目标单元设计,关注“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作品之间的联系,整合单元教学资源,重构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有效驱动问题,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形成对中国民歌的深层认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领悟中国民歌的内涵,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7)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便可设计本单元的多维目标,把握单元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监测自己的教学流程是否围绕本单元多维目标展开,驱动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单元多维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否产生审美感知、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等问题,从而适时地进行调整。
(二)深入研读单元内容,确定多维目标是核心
从课程内容视角出发,深入研读“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全部内容,围绕“中国民歌”这一主题,整合教学资源,梳理教学内容,对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炼出中国传统民歌的核心育人价值,进而确定单元多维目标和课时多维目标。
1. 分析基本学情,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确定单元多维目标
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即在中国民歌单元主题下,了解学生的“此岸”和“彼岸”。“此岸”是学生的起点,也就是学生已经获得的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优势和不足。不足是对照课程标准的内容后发现的差距,而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入点,也是本单元多维目标设计的重要学情基础。
基于以上学情,将在中国民歌单元主题下了解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操确定为教学重心。因此,“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单元的多维目标设计确定为表1所示:
表1
2. 立足单元教学,在“知识”和“素养”间细化课时多维目标
与单元多维目标不同,课时目标应更周详、更具体地展示出六个维度的目标设计,将教科书文本知识、音响资料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进而内化为素养,让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学习建立联接并互为支撑,为单元多维目标的达成搭建支架。
基于本单元的单元多维目标,笔者创造性地对“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单元的作品和内容进行了整合、取舍和重新建构。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将通过三个课时进行多维目标设计,第一课时是“中国民歌艺术风格与人文内涵赏析”,第二课时是“问题驱动下中国民歌探究能力展示”,第三课时是“中国民歌拓展迁移”。(见表2)
(三)设计有效驱动问题,发展学生能力是关键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多维目标单元设计下的教学中,通过有效驱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进而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思维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确定单元大问题和课时主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基于单元多维目标,笔者确定的单元大问题是:“如何理解并弘扬中国民歌文化?”接下来,在单元大问题统领下,立足于单元视野,以课时多维目标达成为导向,确定三个课时主问题分别为:“如何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内涵?”“如何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中国民歌内涵?”“如何进行中国民歌学习后的拓展迁移?”即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索,达成单元学习的多维目标,确保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见表3)
表2
表3
2. 设计“螺旋上升式”进阶问题,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单元大问题统领下,笔者基于各课时主问题和问题设计四项原则,重新整合单元教学资源,设计“螺旋上升式”进阶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有效达成多维目标,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和整体发展。(见图2)
图2
第一课时,笔者从本单元作品中选取两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汉族民歌—陕北信天游《脚夫调》和少数民族民歌—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以问题串的形式来解决课时主问题—“如何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内涵?”
按照问题设计的四项原则,课堂伊始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国民歌美吗?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并暂且称民歌具有“独特美”。为了探究民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感受领悟民歌之美,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民歌之独特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民族特色之美,可以探究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等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之美,可以探究西北民歌、江南民歌、中原地区民歌等的地域特色;体裁结构之美,可以探究号子、山歌、小调等民歌体裁的结构之美;题材主题之美,可以感受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爱情生活等题材的主题之美。以上所罗列的美都包含了民歌中所体现的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每一种美都体现在单元作品中。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民歌中的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民歌之美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体现的?例如,声腔(唱腔)之美,可以探究民歌的唱腔特色,如《脚夫调》有陕北信天游的甩腔、润腔和叹腔的唱腔特色;旋律之美,可以探究民歌的曲调走向、歌曲的旋律骨架特点,如《脚夫调》上句起伏较大,下句则一起即伏,给人跌宕起伏、苍凉之美,而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的旋律开阔悠长、绵延起伏,给人草原的舒展之美;歌词之美,可以探究民歌的主题思想、创作手法等文化之美,如《脚夫调》的歌词一般都采用比兴创作手法,讲述脚夫因生活所迫,抛妻离子背井离乡的生活处境和苦闷心情,使听者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之美,而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歌词采用富有哲理的隐喻,讲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之美,除了可以探索民歌的语音语调、咬字吐词,如《脚夫调》的陕北方言特色,《辽阔的草原》的蒙古语的语音特点和语言文化外,还可以探究民歌的结构之美、织体之美、音色之美(包括伴奏乐器)等,这都是对民歌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和理解。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文化之美,还可以提出深层次的子问题,如深度探究信天游的唱腔之美和长调的旋律之美:信天游《脚夫调》为什么采取上句甩腔、下句叹腔的形式?长调《辽阔的草原》为什么旋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子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发现《脚夫调》是黄土高原上挑脚的人站在荒凉的山坡上发泄自己苦闷情绪时演唱的,上句是把情绪甩出去所以运用甩腔,下句是对生活的感叹所以运用叹腔,其上下句旋律线犹如起伏的山脉般,印证了民歌形成时所处的地域环境;而蒙古族长调产生和流传的地域环境是辽阔的草原,其本身就有着自由、开阔、起伏、绵延的特征,与长调所体现的草原气息相同,也就是所谓的“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