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跨学科背景下非遗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江苏省盐城中学 仇皓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3-18   点击:

  摘要:在《数学与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高音、音色、节拍、音调、音乐、乐器等都与数学符号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音乐音律系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知识教化”的素质教育理念。高中音乐教学若想符合新时代审美教育发展,教师需要在关注本学科内容外,注重音乐教学与数学、历史、地理、民族、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融合与联动。其中,蕴含非常丰富的民族、历史知识非遗音乐对于实现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十分重要,跨学科交互融合不仅给高中音乐课堂带来全新面貌,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音乐,通过对音乐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基于跨学科角度探讨非遗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答,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把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跨学科;非遗音乐;鉴赏;音乐;教育教学;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舞、器乐等各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应该加强其音乐教学。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为主要教学理念。音乐作品本身就与时代、地理、历史、民族、科技甚至理性思维等密切相关,随着近些年国家大力开展非遗的保护工作,那些被遗忘的音乐又重回我们的视野。高中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一个易受多种文化因素影响的阶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对无形音乐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鉴赏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音乐美学来实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一、跨学科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认为,跨学科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问题是如此宽泛和复杂,单一的学科无法处理。由于不同的视角要结合在一起形成较为全面的理解。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学科,作品以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充分的情感表达,依托学科专业知识与技术,与时代背景个人风格密切相关,并在形成中与多文化多学科互联,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因此“跨学科”教学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繁杂的特点,这就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1. 地理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音乐界一直在进行音乐和地理的关联研究,这普遍反映在民族音乐的分析上。匈牙利音乐家Bens在《音乐与地理》的《旋律史》中有一个附录,具体从地域上探讨了音乐文化与风格的起落。我们认识到音乐文化与其地表的自然构造、封闭与否、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劳作方式密切相关。以中国民歌为例,山歌多分布在中国山岭地区,其演唱风格多高亢嘹亮,表现出强烈的地表特性,而山歌中真假声的混用,在具体赏析时我们通常将它理解为对自然回声的模仿。小调流行于平原地区,地势开阔地区流通更快,因此旋律往往更加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更加多变。例如,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民歌《茉莉花》先后出现了许多版本,每种版本都能体现出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在各地的《茉莉花》版本中,以江苏的最为著名,《茉莉花》的旋律优美,犹如一幅描绘江南风光的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很好地体现江南水乡柔美的气质。又如蒙古族特有的长调不仅展现出草原的辽阔,其特有的诺古拉唱法也将草原放牧的劳作方式体现出来,在地理元素与音乐教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也让诺古拉唱法这一非遗音乐得以传承。

  2. 文学艺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中国古琴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音乐。它承载着、传承着、延续着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时又显示出富有民族色彩的人生趣味。比如,以现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基础,创作的中国民歌《阳关三叠》。现存的曲目最早见于明代真浦的《发明琴谱》,后见于清代张合的《琴学入门》中。在鉴赏该作品时,通过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体系,以诗歌作品的“三叠”来了解琴歌是如何表现的“三叠”,即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琴歌纯朴而富于激情,整首歌曲的后半段中,通过使用大跳音程来表现诗歌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激动沉郁心情,在乐曲的重复叙述中,流露出对朋友的无尽关心与眷恋。整首歌曲完美地展示了诗歌的结构和节奏,用旋律的发展将诗歌的情感韵味传递出来。

  3. 影视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影视作品是音乐、表演、美术、摄影、文学等多种要素综合的艺术。《西游记》作为中国播放最广泛的电视剧之一,深受中国几代观众的喜爱,其主题曲《云宫迅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游记》这部影片是根据经典名著改编而成,它之所以能几十年经久不衰,除了演员们对剧本的精雕细琢之外,还离不开它的配乐。《云宫迅音》是一首以七音清歌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它的结构为A-B-A-C的旋转曲,旋律简单,但编排的内容却很丰富,和弦与配乐也是相辅相成的。该作品运用了许多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筝等。除了这些,即便没有歌词,但歌曲的中间加入的一段充满仙气的女声吟唱,给歌曲注入了灵魂。《西游记》中使用的民族乐器保存了传统的趣味,再加上电子类的乐器,使《西游记》充满梦幻的气氛。整个歌曲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但却融合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现代与古典的元素,让歌曲的整体氛围更加大气。

  4. 历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音乐起源于远古祭祀。历史的变迁影响着音乐的发展,而音乐从某种程度上也记录和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只有画面可以记录历史,音乐也将历史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在每个重要的时刻音乐都会激荡出夺目的光辉。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都是来源于人们当时的感受。

  歌颂内蒙古民族英雄伽达默尔的《嘎达梅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蒙古族的伽达默尔英勇地领导人民,为人民的土地、自由和幸福而奋起反抗王军阀的封建势力。

  《马赛曲》记载了马赛义工赴巴黎保卫国家的历史。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人民英勇地抗击法国入侵的壮举和壮阔的战斗场景写进了《1812序曲》。《1812序曲》与《马赛曲》等作品也曾多次被视为民族的标志。音乐是历史的记录者,它的表现力要远胜于语言,可以表现出时代的悲欢离合。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跨学科背景下的非遗音乐欣赏策略

  1. 对比筛选,精心准备

  这些项目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西安古乐、北民街、古筝、隋娜。该项目包括音乐、歌曲和乐器。所以,在音乐鉴赏中,应对作品的音色进行选择与对比,并将之视为主要的艺术表现。例如可以通过对陕北民歌的鉴赏来体会音乐中展现的特点。在陕北民歌《榆林号子》中“哟嗬,哟嗬,哟嗬嗬”就完全能够体现出陕北人民的日常劳动形式,感受曲子中所表现出的淳朴。同时也可以通过对陕北民歌的鉴赏去感受陕北民歌在演唱腔调、演唱曲调以及载体上的变化与区别。比如在进行《览江歌》演唱时可以去感受其演唱的旋律起伏以及所表现出的忧伤氛围。又如在演唱《赶牲灵》中可以去体会陕北民歌对滑音的应用,对“头”和“三”字采用滑音来表达出相应的情感。通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唢呐艺术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唢呐独特的音色与表现方式能够使其在各种场景中进行表演。《百鸟朝凤》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唢呐曲目,通过唢呐进行演奏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百鸟朝凤的场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的欣赏,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以后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