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三维一体:核心素养落地的音乐课堂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姚丽雅 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王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4-28   点击:

  2. 视听对接,形成知觉

  知觉是一种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前提,需要借助音乐的思维和判断才能进入知觉。音乐的知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外层—识谱、读谱、记谱、写谱和乐理知识;中层—基于音乐的知识进行音乐分析和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的释义;内层—对音乐性质、风格、韵味的精神的领悟,以及进一步的音乐审美。(4)音乐的知觉是对音乐审美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使其从感性认识阶段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3. 多元交互,深化联觉

  音乐学习是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运用,不同的音乐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觉映像是不同的,如听知觉映像、视知觉映像、运动知觉映像等,因此,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学习。例如在感知一首乐曲时,不仅要看谱、听音乐,而且还要能演唱、演奏、分析和评价。通过音乐表现形式的交互性体验,促进学生对听、唱、动等联觉发展,使学生在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案例1《妈妈格桑拉》

  音乐感觉建立:初听音乐,用空间律动体验初步感知情绪情感;复听音乐,调整步态具身表现,建立音乐与动作关联;再听音乐,使动作对接要素,建立动作、音乐、思维之间的联系。

  音乐知觉形成:结合音乐出示图形谱,进行视听对接;出示歌谱,教师范唱,聚焦重复音型,识谱;看谱,跟钢琴读谱,关注重复音型,记谱;分析歌谱结构;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并加以理解和运用,记录演唱顺序;比较并理解反复跳跃记号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推动性;发现并聚焦尾音“6”,了解民族五声调式;分析作品的调性,理解藏族民歌的调性特征及独特魅力;

  音乐联觉深化:完整演唱歌曲,聆听并发现演唱中的问题;借助钢琴解决二声部音准问题;借助动作帮助情感的推动,达到外形与内情的统一;选择乐器进行练习,提高课堂乐器的演奏技巧;合作完成器乐演奏,交流并探索音乐表演的多元交互性,提高音乐表现力;探讨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合作完成综合性表演。

  以上学习均从整体进入,通过动作联系音乐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文化语境中,感受与体验音乐要素,使音乐认知更加具象。教学中运用听觉建立音乐审美的自我发现、自我评判及自我改进;运用动觉强化音乐与情感的表现和表达;运用视觉进行观察和对比,提高音乐感知能力;运用综合性艺术表演进行联觉的多元交互,推动音乐认知的深入发生。

  (二)情感与表达的三级推进—追求审美体验,形成必备品格

  情感和表达是推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第二维度,其以认知体验为基础,根据不同层级的情感需求逐步推进。通过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绪、情感的稳定发展,提高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层级发展,不仅要宣扬爱国主义情感,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多元化民族音乐情感,在强调个性化情感的同时,还应强调社会情感,使其形成必备品格。

图4 情感与表达的三级推进图示

  1. 同形同构,激发情感

  根据“音乐运动”与“情感运动”具有外在同形同构的特征,建立音乐情感与音乐动作之间的关联,是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有效路径。不同动作能够表达出学生所感受到的音乐情绪与情感,唤起学生的音乐直觉。

  案例2《愉快的梦》

  聆听音乐,跟随音乐律动走进教室,感受作品的前后情绪对比,前部分做大拍子行走,后部分做小拍子行走,对比情绪的推动力;围圈,观察教师的动作并加以模仿,前部分做左右摇摆,感受6/8拍子的节拍感,后部分做前后推动,感受6/8拍子的节拍感,对比两种情绪;围圈,观察教师的动作并模仿,继续用摇摆感受节拍,在下行旋律处用身体音阶提示旋律走向,体验情绪的发展。

  以上三遍设计均有不同的指向:第一遍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基本情绪;第二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推动力;第三遍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特点与情绪变化。三次递进式的同形同构体验,使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深入。

  2. 元素表征,理解情感

  即通过文化背景、音乐背景、作者背景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亲近作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音乐作品中挖掘核心要素,对接作品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案例3《桔梗谣》

  音乐要素体验:用呼吸体验朝鲜族民歌3/4拍子的独特韵味;用长鼓舞体验节奏型;模仿仙鹤振翅的动作,体验作品的韵律感;学习朝鲜语,感受语言之美;介绍朝鲜族民歌《阿里郎》,感受民族性格。

  以上学习以民族音乐文化特点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朝鲜族音乐,感受朝鲜族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3/4拍子,以及朝鲜族音乐典型音型、节奏型、音准、音色等要素,体验其民族气质和音乐特征,引发学生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3. 角色交融,升华情感

  音乐学习过程就是作曲家、演奏者、观众三种角色的互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共鸣并产生自我情感,这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工、再现的过程,可以推动情感的发展。

  案例4《土风舞》

  体验演员角色:比较不同的演唱形式,分析演唱形式与捷克人的性格关系,合作演唱作品;

  体验作曲家角色:探索舞曲的表现形式,用舞步编创“X X|X X|X X X|X X X 0|”这一节奏型,合作编排舞曲;

  体验观众角色:分组观看表演,互动评价与交流。

  以上案例通过音乐情境下的三种角色互动,使学生对捷克音乐作品的风格、热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及舞曲的表现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其进一步了解并探索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创意与实践的三层递进—关注实践运用,指向能力发展

  创意与实践是推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落地的第三个维度,是认知与体验、情感与表达的进一步实践与运用。创意以创造性音乐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与想象,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实践是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自我的潜能,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1. 情境创设,激发灵感

  即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音乐情境中联系音乐与生活,运用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搭建学习支架,激发其创作灵感。灵感的激发需要生生间、师生间开展积极对话与思维碰撞。当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地运转,对音乐的个性理解会不断地形成,且体验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高。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