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有故事——基于教育戏剧的小学声乐表演思考与实践
在小型情景剧中,可以有效结合多重体验,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歌唱并表达感受,增强节奏练习的动感;在角色塑造中提高其表现欲,挖掘深层表达;在情境扮演中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结合手势的参与、读谱方式的转变等,为歌唱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 游戏参与,激发表演兴趣
游戏参与体验法是学生积极参与唱歌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把握住歌曲的节拍、节奏,掌握其韵律感才能让歌声变得更有韵味。在小型情景剧中,可以借助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通过游戏开展歌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比如《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歌词内容非常有情境感,很适合设计成音乐情境故事,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按音乐节拍踩脚印的游戏,让学生从小象、小猫、小松鼠等动物中选择一个角色,用肢体语言加以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应表现出小象的调皮、小猫的可爱和小松鼠的活泼,并加入生动的串词(学生表述)对故事进行合理的连接。(见图3)
小游戏的练习建立在真实情境中,并在音乐学习基础上,加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与实践。这种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引导他们发现艺术的美与趣,让新能量在游戏体验中生发。
图3“踩脚印”游戏示意图
2. 角色塑造,激活表演天性
角色塑造是情景剧表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角色表演与歌唱相呼应,会形成良性循环效应,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继而进行个性化的展现。以“人音版”教科书一、二年级的曲目为例,可以将角色塑造分为情节性、注解式和情绪性三种形式。
(1)情节性角色塑造是指根据各种典型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歌曲的内容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根据具体场景并借助道具边唱边演。(见表1)
表1
(2)注解式角色塑造可以直接从歌词入手,特点是意思明确、动作明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歌词的深入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形态动词特征进行表演。(见表2)
表2
(3)情绪性角色塑造是从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绪,以及歌曲内容、曲调、风格等入手,感受、理解歌曲情感内涵的一种表演形式。(见表3)
表3
3. 情境体验,激励表演自信
情境体验是学生根据角色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歌唱表演能力,在形象的语境衬托下,引导学生步入真实情境中,还可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古诗词等感悟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模拟情境。
比如在《洗手绢》一课中,借助劳动的情境让学生们扮演妈妈、孩子的角色,在不爱劳动—学习劳动—热爱劳动的曲折故事中,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儿歌语言“我是一个小懒虫,劳动和我没关系,妈妈爸爸都能干,我就天天吃闲饭”,表现不爱劳动的情绪,同时要唱出“懒虫”的音色;用不同的节奏组合模仿洗手绢的动作表演,表现劳动过程并进一步熟悉歌曲,等等。
(2)用童话故事串联情境。
比如在情景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用“葫芦串”的形式把剧情表现出来:清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走到了森林里,听到了小鸟的叫声,和小鸟进行愉快的发声练习;走着走着碰到了小麻雀,小矮人1号唱起了欢乐的歌曲《小麻雀》;到了中午,小矮人们商量给白雪公主举办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充满了歌声,小矮人2号拉起了胡琴,小矮人3号吹起了喇叭,小矮人4号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结合歌曲《快乐的音乐会》表演;小矮人5、6、7号在音乐会中还得意地唱起了《唢呐配喇叭》……这样的情境串联非常适合歌曲复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自由表现。
(3)用古文诗词创意情境。
《悯农》的诗句表现了农民辛苦耕作的场面,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节奏表现耕地的场景,结合身体乐器参与情境表演。演唱《悯农》时可以即兴表现,也可以即兴为词填曲。学生即兴表现歌曲时,只要符合情境感便可,无须按照作曲法提出过高要求,学生敢唱才能乐创,乐创才能打开音乐思维的“大门”。
(二)小型歌舞剧:“多元智能”巧融合,多维组合寻歌“味”
声乐表演不仅需要音乐基本要素的支撑,还需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感受、理解歌曲,用歌唱表现歌曲。“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在小型歌舞剧表演中,学生能更加自信地表现音乐、表达想法,使歌声更有韵味。歌舞剧是一种融音乐、舞蹈、动作、美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活动,所以在学习、表现过程中要横向联系社会生活、姊妹艺术与其他学科,突出“多元智能”融合、强化参与质量。
在小型歌舞剧表演中,歌、舞作为主体内容,表演中融入歌的演唱、舞的语汇,可以使内容更有亲和力,更易入境。在小型歌舞剧表演中,融合作为提升点,在多元学科的融合中能更好地诠释音乐要素,提升表现能力,开阔视野。
图4 学科融合实践调查
1. 音乐与美术:“绽放”艺术之花
声乐表演在“音美”融合中感受艺术之美,结合姊妹艺术,可以为学生开启多元智能选择的机会,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的原则感受、体验音乐。在小型歌舞剧中,歌唱表现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水平与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补给“养料”促使其开花结果。例如在《争当小戏迷》一课中,就可以融合音乐与美术开展小型歌舞剧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声乐表演能力。课前可以围绕“戏迷”搜索相关资料,每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报,并与同学积极分享,乐于表达;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京歌《说唱脸谱》,发现京剧与京歌的异同,并加入动作表演,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动手自制演出服,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提升审美感知与创意实践能力,呈现跨美术学科的优势,生动的表演与斑斓的服饰相呼应,使歌声更有情、表演更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