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写一体化:视唱练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视唱练耳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视唱练耳教学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技术训练,而是更多地关注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视唱练耳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听、唱、写的综合训练,锻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协调运用。教师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创新且科学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视唱练耳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将围绕新课标中关于视唱练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践性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听”“唱”“奏”“写”等综合训练,促使学生多感官联动。当前我们的很多音乐课堂仍旧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的传统模式,禁锢了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音乐思维,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未能充分得以体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而通过新颖的节奏和旋律训练,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飞跃,这就体现出了“视唱练耳”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是新课标倡导的四类艺术实践,笔者将围绕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在提升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肢体联动,建立节奏感知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节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乐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支撑乐曲的骨架。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节奏就开始学习音乐,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方向。因此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一)培养音乐听觉,在聆听中体验节奏韵律
音乐来源于生活,把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美丽的黄昏》这一课,配合打击乐器,教师可以利用三角铁、串铃、双响筒、小鼓等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学生在聆听时感受不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边听旋律边用手打节奏。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实现了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换,旋律自然而然地就熟练了。同时,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对于各种节奏型的掌握和熟悉程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听记节奏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节奏,认识节奏,感悟节奏。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音乐游戏,在活动中强化节奏概念
大多数事物都是通过情感体验来直接感知的,在开展节奏训练前,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比如,在小学人音版《草原上》的教学中,四分音符表示“走”八分音符表示“跑”,根据不同的音符节奏做不同的动作。教师在节奏训练中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提高学生掌握节奏的能力,可以安排符合课堂教学的小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存在的节奏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及时帮助学生改正,使节奏训练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所以,在节奏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游戏,并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展开相对应的节奏训练,增加学生对节奏的熟悉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丰富肢体语言,在律动中融入节奏语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知音乐、感知节奏。例如表现节奏强弱的时候,强拍击全掌,弱拍击半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强弱拍出不同的节奏组合:当速度快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快速踏步的形式来表现节奏;而要反映不同音区所呈现的节奏时,我们则可以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实现。在中低音区时,可以多用身体的躯干部位;在高音区时,则可以把速度和幅度提高。肢体的表现形式变化万千,不同的身体部位所呈现的听觉效果是不同的,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们尽量做到丰富肢体语言,避免单调乏味。
二、辅助教学,提高音准能力
音准训练是视唱练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
(一)科尔文手势的辅助应用
明确了音高概念之后,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还会存在音准偏差的问题。经常有学生出现当跟着钢琴或跟着范唱演唱时能够唱准音,但独立演唱时却找不到音高,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方式加强音学生的音高记忆能力。教师通过科尔文手势教学法辅导学生找准音高位置,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展现各个音的高低位置和特点,将抽象的音高位置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乃呦乃》歌唱课时,教师利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学唱“1 3 5”这三个音。同时“1 3 5”这三个音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如“3 5 1”“1 5 3”等。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找准音高位置:双手放在头顶唱“5”,双手放在肩膀唱“3”,双手叉腰唱“1”。这样能更加生动有趣地让学生唱准音高位置。
(二)听唱奏结合的融合教学
低段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范唱,尤其是在初次聆听歌曲时,学生未掌握正确的音高概念就直接跟唱,会导致唱出来的旋律发生音准偏差,一旦学生把错误音高记在脑海里就很难再纠正,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学生。所以,音准把握的关键点就是聆听,只有学会正确聆听歌曲,才能把歌曲唱好。首先,每次聆听歌曲时都要求学生张口默唱,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听觉上,把音高记在心里,为接下来的歌曲演唱打好基础。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轻声地演唱歌曲。个别学生对如何唱好歌曲的理解不是很全面,认为唱好歌曲的标准就是声音唱得响,导致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会和周围的同学比声音大小。这种大声喊唱的行为不仅会让学生形成不好的歌唱习惯,而且会对今后听辨旋律音高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发声方式来演唱歌曲,并及时提醒学生在唱歌时调整自己的音量。与此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学会听辨自己的声音是否与钢琴伴奏吻合,是否与音乐范唱吻合,是否向着老师的发声方式靠近。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课堂乐器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演奏中建立相对固定的音准概念,为教唱歌曲奠定基础。
(三)实践探究,培养听写习惯
对于节奏和旋律的听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开展难易程度相适应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视唱练耳的素养提升。
1. 节奏听写练习
教师通过拍手的方式示范正确的节奏型,再由学生进行模仿。同时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听辨组合顺序。教师用拍手的方式随意组合节奏,学生边听边记下节奏的顺序,写完后并唱一唱节奏,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记节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