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课程思政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融通的路径探究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佳楠 铁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1   点击:

  摘要: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与课程思政的理念相一致,艺术学科尤其是音乐学科的育人功效十分显著。文章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从中小学音乐课堂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策略,旨在肯定课程思政的积极意义,并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小学音乐课堂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课程思政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相融通时,将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通过音乐作品的演绎、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一、课程思政与中小学音乐课堂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是课程与思政的交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当中主要以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这一类“有形的”课程为主,并且每周课时数量有限,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并未最大化得到利用。诚然,要积极探索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无形的”课程,如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特点

  第一,突出课程综合,强调综合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充分发挥协调育人功能。”随着艺术课标的发布,音乐课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多学科融合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音乐,丰富他们的认知。在音乐课上也不再局限于教授声乐、器乐等传统音乐形式,还会涉及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二,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发展性。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四个方面。如今的音乐课通过聚焦核心素养能帮助学生在音乐领域实现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有着积极影响,聚焦核心素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如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第三,坚持以美育人,提倡个性化。当今使用的音乐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包括不同民族、时代和风格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体验音乐之美,让每个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第四,重视艺术体验,注重实践性。如今的音乐课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活动的发起者,丰富的艺术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和表达,这种直接的体验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音乐之美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思政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德才并重”是我国代代相传的准则。课程思政将思政与其他学科融合,涵盖学生教育全阶段。音乐能够直击心灵,通过音乐课上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促进学生对善良、友爱、正义等道德品质的思考和感受。

  音乐课的氛围和体验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过程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价值取向,逐步培养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课程思政会系统地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音乐课结合后,能更全面、深入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课程思政与音乐课两者融合可以将音乐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和辨析,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是:“要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相契合。从思政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完善学生人格。从音乐学科角度来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断地聆听与体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怀。音乐学科可以作为课程思政育人背后的一双“无形的手”,让学生从艺术层面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小学音乐课中有大量体现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欣赏,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感受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课程思政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坚定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种融合能让学生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们主动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民族情怀,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积极有为。

  三、课程思政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路径

  (一)合理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由教师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在这一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强调在情感思维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加深情感体验,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要围绕音乐作品,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和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升华。结合情境,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将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音乐所传达的价值观。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情境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逐步增强实践体验法

  艺术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多数环节需要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这要求要将教师的合理示范与学生的模仿表演相结合。学生亲身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创新,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实际操作乐器、创作音乐等活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提高了用音乐表达自我的能力。学生的表演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实践环节中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对音乐学习有益,也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