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高校舞蹈教师助课中学校本课程的思考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李春晓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01-20   点击:

  其次, 教学用时分配应向按能力培养比重合理化分配转变。中学校本课程一周一次,教学用时有限。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精力有限、身体素质还未健全、基本功底薄弱,导致在这样短暂的教学中,未必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甚至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的创作。因此,学生要在紧凑的时间内,要在兼顾“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与合作”“综合与融化”“创造与求新”五种能力的锻炼基础上,完成基本功与创作的融合式教学。教师要规划好有限的教学用时,最大限度充实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的比例。另外,对于一些具有舞蹈潜质的可发展专业人才,教师可以拓展重点培养空间;从校本课程中选出部分学生组建舞蹈团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同时将舞蹈作品的编排任务适当归入舞蹈团,这样既可以缓解日常校本课程的压力, 又可以先让一部分中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更加专业化的训练,进而在中学校园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中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最后,教师要做到按需发掘特色教学方案。在以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时,其经历专业训练少、舞台经验不足、表演能力弱、舞性思维尚未建立的特质需要被重视。为了更好的对学生们进行能动性开发,教师按其所需、按助课学校发展所需开掘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是关键。舞蹈教师需要了解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学习盲区, 在相应课程教材与自身教学风格基础上制定专业特色教学方案,在针对问题的同时融入新型趣味互动和其他高效学习方式,充分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这个“特”应做到紧密结合助课学校所处环境的独特之处,形成一套自身固有的舞蹈校本课程科学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拓展出学习舞蹈的新环境、发展新型舞蹈教育, 开发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自身专业价值最大化,充分彰显出舞蹈专业的优势。

  三、“就地取材”对中学校本课程教学的深远影响

  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未来发展需要积极寻求特色因素。吕艺生教授认为,“如果说舞蹈教育存在着危机的话, 我觉得最大的危机还是文化问题而并非自身专业”。国家发展需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而且,民族民间文化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是艺术教学和创作中的源泉。叙述民族民间地域特色文化、技艺传承的舞蹈作品日渐增多,《原风》《长白又一春》等作品将对传统文化技艺、以老传新的深厚情谊刻画并抒发到极致。赏析或学习此类舞蹈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充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因此,为了中学舞蹈教育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就地取材”必然是中学舞蹈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擅于整合资源、进行有度地取舍,真正得益于本土文化将其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及创作过程中,成为助课学校的标志性符号;中学舞蹈校本课程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

  经过助课的教学实践, 我们根据助课学校所处地域展开非遗文化的选取,在制陶技艺、周村芯子等本土周边文化的诸多素材中选取了以潍坊非遗项目———“风筝” 技艺传承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展开作品创作。它是其中最为贴近业余娱乐生活的, 学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便于开展接下来的创编。但是,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编排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很难将生活化的动作灵活的运用并呈现出来,在即兴时更是不擅于表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基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意这种文化形式, 多数停留在生活游戏层面, 甚至没有想过风筝会出现在舞蹈课堂上。因此,他们不具备整合资源素材、为我所用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从根本出发通过对生活中动作的观察,提供给学生多种接触和了解这种文化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的纹饰图案;从主观意识中培养其合理的判断出具有可舞性的元素成分,建立勇于创造的思维,轻松即兴出一些放风筝的真实写照动作运用于舞蹈当中; 让学生们既作为非遗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者又作为参与者、创作者、表演者。在角色转换中,教师可以使学生们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生在辅导之下有素材可选,有动作可舞,养成自主观察、自主判断、自我展现的习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