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讲、听、评、唱”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之建构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曹周天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9-28   点击:

  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①“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挥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②“一切音乐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听众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如果缺少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那么再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无法体现它的价值。” ③ 因此,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怎样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也就成为音乐教学实践中必须直面的问题。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既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又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获得音乐知识的启迪与音乐审美的陶冶,便成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纵观当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常常会出现两种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第一,把音乐欣赏课当成是“听音乐”的课,窄化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价值。第二,过分拔高音乐欣赏在审美层面的体验,从而弱化了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的积累。有鉴于此,我们尝试提出“讲、听、评、唱”四步走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愿与同行朋友共同讨论。

  一、讲:背景知识与欣赏目标

  音乐欣赏教学四步走模式的第一步是“讲”,这里的“讲”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介绍背景知识和明确欣赏目标两个方面着手。

  (一)介绍背景知识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背景,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深刻感知和体验。因此,让学生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后续欣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背景知识介绍环节,教师可以围绕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创作的具体情境等内容展开。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作曲家其人,自然必须了解他的时代,把眼光投射到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能够达到的域外世界,同时也必须了解创作这一作品的那个背景;作曲家生活工作在什么样的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条件里;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作曲家观察世界的方法;谁是他的赞助人及这些赞助人对他的趣味与风格有什么影响;作曲家所受的训练,他的艺术观,他运用的方法与材料……”④唯有此,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作品的背景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要做到语言精练、条目清晰、重点突出,必要时可以将关键词以板书形式呈现。总之,在这个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有效信息,从而为后续的音乐欣赏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审美场域。

  (二)明确欣赏目标

  欣赏目标的确立与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可以按照作品类别区分出器乐类作品与声乐类作品,又可以按照地域区分出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还可以根据时间区分出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等等。因此,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时,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欣赏目标和欣赏要求。比如,在欣赏器乐类作品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识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听出乐曲的主旋律等;在欣赏民族音乐作品时,教师则更多地需要向学生介绍各地特有的音乐风格及其有代表性的旋律特征等。

  综合来看,在正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开始前,“讲”的环节应当要做得充分,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也要明晰本次音乐欣赏活动的重点要求。

  二、听:整体感知与分段欣赏

  音乐是一门随时间流动的艺术。如果说第一步“讲”的环节只是“预热”,那么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环节而言,真正的开始便是“听”。美国当代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就曾指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⑤ 而倾听音乐的过程往往要从整体感知与分段欣赏两部分入手。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