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秦州小曲《绣荷包》的歌唱声学初探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 陈国强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1-20   点击: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以一首秦州小曲《绣荷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秦州小曲歌唱语音信号的采集,分别提取能量、基频、共振峰等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语音信号的能量、基频等声学表现进行分析,初步探索秦州小曲的演唱技巧和参数范畴,为秦州小曲的保护和演唱教学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秦州小曲;声学分析;实验语音学

  秦州小曲是古老的乡土社戏遗存下来的一枚活化石,原先是先秦游牧民族生产劳动过程中传唱的一种歌谣,那时就叫作山歌,即山野之歌。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兴衰沉浮。长久以来,它活跃在广大农村和穷乡僻壤,从来没有登上过大雅之堂和戏剧舞台,是在民间祭祀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秧歌社戏中演唱表演,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水还有武山民歌、秦安老调、付川小曲、甘谷小曲、甘谷道情、秦州小曲和秦州民歌以及清水道情等,都是以曲牌体演唱的民间歌曲。秦州小曲曲调极为丰富,主基调就是曲牌体,现存九弓十八调,调韵悠扬委婉,优美动听,还带有一丝凄苦之音。“小曲”节目都有人物故事情节,唱腔多变,风格迥异,传统剧目繁杂。它全部是反映秦州先民生活情调、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的,又以地方方言演唱,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所以我们把秦州小曲称作乡土、乡音、乡情文化的载体。

  秦州小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风尘,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虽然数起数落,但薪火相传,仍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文化。之所以称它是民间文化瑰宝,是因为它继承了地方方言中的文化脉络,传承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又是研究西部戏曲历史以及秦腔、眉户等戏剧发展史的一个典型史实依据,是西部戏曲史上的一枚活化石。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受到光电技术发展的冲击,会小曲的老艺人逐年减少,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新一代传承人越来越少。使秦州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如何保护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目前,在天水市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关于秦州小曲的研究甚少,张雅宁的论秦州小曲唱词的艺术特点和秦州小曲剧目研究,邓怡婷的论秦州小曲的唱腔研究,郭倩的秦州小曲研究,从演唱方法、民俗学、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几乎没有对秦州小曲声学的研究。秦州小曲集中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以及文化历史,是一项值得发掘、传承的地方小曲。但是,鉴于秦州小曲目前面临传承发展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深思秦州小曲发展的前景和走出困境的途径。秦州小曲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冲击带来的发展困境,如何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传承危机,如何面对人们的认知局限等,都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从声学的角度去研究,为秦州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先进的方法。

  一、实验方法与信号采集

  (一)实验方法

  本实验共录制了1 名发音人唱一首歌的样本,发音人有较好的民歌演唱功底,尤其对秦州小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熟练的演唱技巧。在录音材料的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到所选歌曲的代表性,从秦州小曲中选取了《绣荷包》这首歌。

  (二)信号采集

  本实验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声门仪(EGG)、外置声卡、领夹式麦克风、电脑、调音台。录音软件为AdobeAudition 1.5,声学分析采用Praat 软件和SPSS 统计软件,根据不同的音段特征,对录音语音进行切分、打标记和声学分析,通过对《绣荷包》的基频分析和能量分析,量化研究秦州小曲的发音特点和发音方式。

  二、实验分析

  本文选取了秦州小曲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由于这首歌每一段歌唱都由三个节拍组成,而且每一段的歌唱曲调都非常相近,所以从中挑选出第一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首先把第一段用录音软件Adobe Audition 1.5 分别切出每个节拍,然后用Praat 软件分别提取《绣荷包》的三个节拍的能量和基频等多项声学数据,分析秦州小曲的声学特征。

  (一)能量分析

  能量代表音量的高低,代表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的气流量高低和声调振动幅值。演唱者通过能量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本文选取了秦州小曲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这首歌,用Praat 软件分别提取了《绣荷包》第一段的三个节拍的能量分析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