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应用设计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 陈恬丰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2-15   点击:

  二、结合即兴编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家戴维·埃利奥特(David J.Elliott)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包括两个目的的人类活动形式: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这些活动不仅有联系,而且互相界定和强调。我们称这个交织关系所构成的人类现实为音乐实践。”实践是他所认为的音乐教育本质。[2]音乐的欣赏具有自主体验性,我们应该唤醒孩子们的幻想,引导他们将幻想幻化为实践。奥尔夫认为即兴的运用能够大大降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学实施过程既有趣又灵活。即兴是有目的的即兴,是在一定音乐框架下的即兴;是在学生充分自由的展示空间的同时,又要求具体、目的明确的即兴;是在环境的刺激和技能技巧的支持下,有感而发的即兴。[3]在旋律的编创过程中,学生能认真投入音乐,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音乐旋律,获得创作的满足感。

  初一可以从简单的旋律编创开始。人教版七上音乐课本第五单元有一首日本民歌《樱花》。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并掌握日本都节调式的构成音,虽然课本中只是运用都节调式的构成音进行编创旋律,但教师应该想到举一反三,要拓展回顾第四章里学到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运用两种不同的调式进行编创,并让学生感受两种调式演绎出的不同风格特点。对于编创的音程跳跃较大的可以请几个学生来唱一唱,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超过5度的音程比较不好唱。随即就可以告诉学生们一般用于歌曲旋律的创作音程关系选择在5度以内,这样的旋律比较和谐、容易演唱,对于5度关系介绍清楚,介绍后再让另一个同学进行修改并演唱旋律。

  第四单元有一首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除了体会中国传统民歌的韵味之外,这节欣赏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掌握“鱼咬尾”这种作曲手法。课本是运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来介绍这个知识点的。在介绍知识点之前,笔者让学生们进行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结束后学生能快速回答词语接龙前后首尾相同的特点。接着笔者演唱了《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不展示简谱),在每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端用音量强调,让学生认真听旋律有什么特点。第一遍结束极少有学生能反应出和刚才词语接龙的形式差不多。再次进行演唱,在句末和句首的位置用提高音量和点头示意,能发现这一特点的学生逐渐增加。随后展示该旋律简谱,让学生和笔者一起唱,将句末音和句首音圈起来并连接。如此这般,学生在游戏和听辨、观察的过程中就掌握了“鱼咬尾”这种作曲手法的特点。随即让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五声调式进行填空,运用“鱼咬尾”的手法创作出4小节旋律,横向、纵向地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进行巩固。

  三、结合旋律图谱法,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谱可以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有形的符号、色彩等要素,可以帮助理解与记忆音乐,从而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音乐形象的把握、音乐结构的梳理、音乐知识的了解、音乐内容的记忆和音乐情感的表达等产生积极意义。图谱主题故事式、诗情画意式、民族特色式、曲式结构式、旋律走向式、音画转换式等类型。[4]画旋律线是一种很重要的音乐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表达出用语言难以形容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旋律图谱法的旋律线有很多种画法,最为常见的就是根据旋律的高低起伏画旋律线,让学生们根据理解的音乐情绪,用较柔和的“波浪线”或者较坚毅的“折线段”来表示,亦或者用旋律线来作画,画出一个具体的事物。结合旋律图谱法,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旋律的音高以及节奏的长短,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意境。

正在加载图片

  图一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中,第三单元第一首作品就是黄自先生创作的《西风的话》。在通过聆听全曲感受作品基本的音乐要素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这首艺术歌曲旋律丰富的表现力,笔者让学生们根据旋律走向画旋律线的方式,感受旋律在级进的音程中加入大跳的手法,起伏变化较大,展现出每个乐句不同的情绪对比。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画旋律线还比较陌生,且《西风的话》这首作品全曲由4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比较长,所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带着学生放慢速度边唱边画旋律线。将作品的前两句在同一水平上画出来(见左图),可以清楚看出前一句末音和后一句首音是相同的,这样能让学生较清晰地明白“鱼咬尾”的作曲特点。

正在加载图片

  图二

  第三单元有一首民乐合奏作品《丰收锣鼓》。这首作品的d乐句曲式非常有特点,(以课本谱面为准)横着看,每行的前两小节和后两小节运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竖着看,第一行和第二行运用了自由模进的手法。在课堂中,感受完音乐情绪之后,通过唱谱让学生们观察旋律特点,先让学生们讨论。横着的同头换尾学生们可以很快反应出来,因为a乐句也有类似的手法。对于竖着的模进手法,笔者让学生们边看着简谱的旋律,边听笔者用较慢的速度唱旋律,根据旋律的走向画出旋律线(见图2)。通过观察旋律线的走向学生们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旋律线几乎相同,进而开始介绍自由模进的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旋律就会产生相互呼应的效果,就像两个人在相互对话。下一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哼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唱。

  结语

  本文旨在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音乐学科愈来愈被重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结合相应教材,促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因此笔者基于人教版七上音乐教材及课标,将部分作品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声势法、打击乐器、即兴编创、图谱法等教学法,针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将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本文的撰写过程亦是笔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文中研究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42-244.

  [2][美]戴维·埃利奥特著.《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