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类: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的“双向解读”策略
(2)基于学生经验之基,构音乐表达之度。
基于学生经验之基,是教师尊重学生共性差异的默许,同时也是教会学生互感人性的启始。笔者尊重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的共性差异。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时,笔者根据具体班级学生的整体已有水平与特点设计教案,并做到课堂预设不揠苗助长、不按部就班。501班的孩子口琴吹奏基础好,但唱歌缺乏技巧。于是此班的教案设计之二声部的高声部预设是由口琴吹奏代替的。505班的孩子整体音乐水平好,唱歌模仿能力强。于是此班的教案设计之两声部合作的预设皆由人声来主导。
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能始终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共性差异,并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的共性点去生成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新事物,从而使学生能确定自己本该所属的位置。教师尊重学生共性的默许也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更加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总而言之,教师逆势解读音乐符号,让孩子深刻体会了作曲家的创作情感。同时,顺势解读音乐符号,有效助推了小学生的再现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过程策略,真正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感知力,积淀了孩子们的音乐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音乐感知力[EB/OL].[2017-11-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25/23/36192229 707146923.shtml.
[2] 司外揣内,援物比类[EB/OL].[2017-12-08].https://www.jianshu.com/p/6327635bdd14.
[3]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8):2-25.
[4] 黄汉化.文化阐释系统中的音乐符号的意义彰显[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7-8.
[5] 曹晖.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人文情怀透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