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类: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的“双向解读”策略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第七单元《欢乐颂》一课时,教师便是通过“以面聚点的基调铺设”来引导学生走进“作曲家人生境遇的现实”,来重审“音乐”的。第一部分:现实垒成的灰色基调。学生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走进了贝多芬人生境遇的现实,在他充满不幸、病痛、失败……的一生中体验了沉甸甸的“苦难”两字。第二部分:精神浓缩的理性符号。苦难造就的贝多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浮夸、炫技或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情怀。取而代之的是曲中所洋溢的勃勃生机、热忱以及宏伟、辉煌的配器。学生也突然明白:理性音乐符号就像作曲家的一个标志签,有它存在的价值性。
孩子们跨越时空般的感慨,不正是一种因“作曲家人生境遇的虚拟现实”融入于“音乐”而生成的精神共振吗?在长期坚持以上教学策略中,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培养,也真正细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2)由深达浅,用作曲家的生命态度去品。
亨德尔曾经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所以,把“作曲家的生命态度”置身于“音乐”中,才是真正融入一个作曲家的精神世界。
如在教学《欢乐颂》一课时,教师便是通过“由深达浅的感知体悟”来引导学生走进“作曲家生命态度的灵魂”,来重审“音乐”的。第一部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学生走进了贝多芬“梦想”照进“现实”的伟大一生。他用顽强、乐观、崇尚自由的精神,在不公平的人生枯藤上绽开了世上最美的音乐花朵,他用音符谱写了一个生命的赞叹,给世界创造了快乐。第二部分:“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纵使现实的物质世界很贫瘠,但贝多芬仍然是精神世界的巨人——他不屈服、不认命,坚强不屈,又坚不可摧。他用他的博爱普照人间,这才是他真正的力量源泉。
孩子们跨越时空般的震撼,不正是一种因“作曲家的生命态度”融入“音乐”而生成的精神崇拜吗?在学生对作曲家生命态度的细细品味中,他们的音乐感知力培养变得更加深刻化。
二、顺势解读音乐符号,助推小学生再现表达之“丰盈”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对于学生的再现表达而言,感性升华永远高于理性基础。所以,此处需重点顺势挖掘学生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升华,不断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
1.强化“绝对意识”,促“形象化音乐主题”真实再现
“绝对意识”是指在形象主题作品的再现表达中,借感性音乐符号之意传达的人文情怀具有唯一性,绝对的参照性。[4]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形象化主题的作品,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作品。他们在再现表达时能很容易明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扮演,也能很好地进行形象化的真实再现。这非常有利于孩子音乐感知力的培养。
(1)巧借感性音乐符号之意,联结乐谱内外规律。
“借感性音乐符号之意”是一种艺术加工之法。一种应感情表达的需要,借助人为的方式把感性音乐符号确定于所属的位置,填补空白的加工方法。上升到有意识层次的“借感性音乐符号之意”,要求教师在再现表达的教学过程中“借感性音乐符号之意”生成“标注于谱面上的音乐符号”,遵循学生从“理性”走向“感性”的认知规律,重视从“谱面”走向“谱外”的完整连接。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小红帽》一课时,教师便是首先把学生在聆听中来自各个角度的感受与体会进行了一个交流,然后在大家最有共鸣之处把相应的感性音乐符号标注在了谱例上。其中有一个班的孩子,他们一致认为谱例的最后一句是全曲最温柔的,同时也是小红帽勇敢的内心动力。于是笔者马上标注了一个渐弱记号,并述“妈妈的温暖抚平了小红帽内心所有的不安”。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借感性音乐符号”的艺术加工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再现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在外显的表达中变得更加具有共鸣。
(2)借助音乐要素表达之面,拓展主题色彩载体。
音乐存于音乐课堂上有声或无声的素材中,小乐器或人声或肢体或声势等都可以作为形象化主题再现表达的载体。我们可以借助感性音乐符号的多样化表达之点激发音乐要素全曲表达之面。
如在教学《小红帽》一课时,教师便是首先把标注渐弱记号的最后一句“同妈妈一同进入甜蜜梦乡”作为学生再现表达之点,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感性音乐符号,并尝试用课堂中自己喜欢的素材来表达。学生们有的尝试了人声的有声效果,有的尝试了小乐器的有声效果,有的尝试了有声势的有声效果。虽然,学生们运用的素材各异,但是,异曲同工。紧接着,笔者扩充音乐表达的面,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再现表达全曲音乐要素。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们自然得心应手。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发现:只要赋予素材以生命,那么无论它是什么,都能散发出浓郁的音乐味道。同时,音乐感知力培养中的表达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2.强化“相对意识”,促“抽象化音乐主题”丰满再现
“相对意识”是指在抽象主题作品的再现表达中,借理性音乐符号之意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具有不唯一性和相对的参照性。[4]小学音乐教材中,出现了比较少的抽象化主题的作品。从声像的角度看,抽象化主题作品其传达的音乐本身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映射到人文情怀的精神内涵层面,它同样具有相同的特点——概括、抽象。[5]
(1)借助海纳百川之势,悟音乐表述之美。
强化“相对意识”是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的默许,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尊重人性的起始,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度。
如在教学《欢乐颂》一课时,课堂中有些学生能感知、领悟至很深的精神层面,而有些则始终停留于比较表象的层面或比较浅的精神层面。但是,在表述上的不统一不代表一种矛盾。就如:博爱是贝多芬、顽强是贝多芬,苦难也是贝多芬。只存于观察角度、理解程度、辞藻运用上的差异。笔者认可学生在课堂上所有不统一但不对立的观点,并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必要性的观点融合。
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对课堂中学生所体悟、表述的观点并不对立的不统一性采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学生在再现表达不到位的地方采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的默许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