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音乐鉴赏从聆听开始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江苏省高邮中学》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鉴赏”模块要求学生通过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新课标”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音乐听赏,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各要素丰富的表现功能。以声乐作品为例:只有让学生了解了各种演唱形式和各声部的功能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后,他们才更能体会合唱作品和声的丰富、男声与女声音色的区别、重唱与独唱表现力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逐步具备了“音乐的耳朵”,为进一步鉴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艺术是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听赏者应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想象,用“音乐的耳朵”感受和理解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本不应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组织学生听赏一部音乐作品时,更应当鼓励他们根据所听音乐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和想象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听赏乐曲《苗岭的早晨》时,众多学生根据音乐形象,很自然地会联想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如鸟鸣、炊烟、晨雾……。这样的引导和启发,就能更好地运用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体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的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地运用好通感作用,将有利于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欣赏教学中,有许多老师都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比如:用一幅名画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一部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敲击一组节奏来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气氛;或者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自己编创和表演舞蹈等等。这些手段的使用,往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总之,一切对音乐的感悟从聆听开始。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鉴赏的实际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反复地聆听。不仅要听,而且要会听;不仅要听本民族的,而且要听世界各民族的;不仅要听一种音乐,而且要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给他们一副“音乐的耳朵”,让他们的心灵与音乐息息相通。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