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巧设情境,营造音乐欣赏课的艺术氛围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音乐欣赏是一门审美教育课程,是学生通过听觉上对音乐的感受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想象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体验。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是主体从自身独特感受的角度出发赋予音乐以及音乐活动意义的过程。因而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去寻找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实感受,用以构成师生音乐活动中审美体验充分交流的基础。如果按照传统的“听----说----听”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慢慢的将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枯燥沉闷而最终使音乐丧失了艺术情感和魅力。那么如何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去传递丰富的音乐内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最大限度地体验音乐的灵动与美感呢?笔者认为可以巧妙设计一些课堂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让音乐在轻松的气氛中回响。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借助文学营造诗意氛围

音乐与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都是以表达人类情感作为最终目的。这其中诗歌、散文是最为美丽抒情的文体,最能真切、细腻地表达人心中的感觉和转瞬即逝的微妙思绪。可以说,诗歌散文是用来表述音乐最好的语言载体。如果在欣赏教学中能把音乐跟诗歌、散文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妙意境,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达到更深的层次。

1、用诗化的语言介绍作品意境。在欣赏作品之前,老师可以根据乐曲的情绪和内涵,用或优美抒情或铿锵激昂的语言来描绘乐曲的意境,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如欣赏《江河水》时,我一边播放乐曲,一边用低沉而带有间歇性的语调朗诵:“是谁在沉思?是谁在轻叹?是谁的愁怨在寒风中颤抖?是江河水,悠悠的江河水啊,载不走一个悲苦的妇人凄惶的眼泪......”在这种诗化语言的引导下,随着音乐的一步步展开,学生的情感被牢牢地抓住,深切地体验曲子所表达的沉痛、无奈和悲愤的情绪。

2、用诗歌和散文与学生交流音乐。在乐曲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欣赏感受。教师除了要注意和学生交流以外,还要注意在些表述里搜寻那些比较贴切、生动的素材,再把这些素材组成一篇即兴散文,然后随着音乐或老师自己朗诵,或者让个别学生朗诵,也可全班一起朗诵。如,欣赏《二泉映月》后,我就根据学生的表述,即兴编成这样一句话:“听这琴声,又在诉说些什么?他心中的悲凉,他所经历的磨难,在阵阵萧瑟的秋风中低吟。是一个瞎子?还是一个瘸了腿无家可归的老人?这凄凉的胡琴声呀,在夜空中回荡着,吹动着他破旧的衣襟......”当我随着音乐动情地吟诵,并用眼光不时地与说出这种感受或类似感受的同学进行交流时,同学们既兴奋又陶醉,都深深地沉浸在音乐艺术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上强烈的共鸣中。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些贴近乐曲意境的诗歌、散文作品,在欣赏完乐曲之后,随着音乐给学生朗诵。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我选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意境和诗的意境浑然一体,借助文学之力,深化了欣赏层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开放话题设置“音乐聊天室”

以“传递----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结构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递的各种音乐信息,努力迎合教师的审美观,这经常是造成学生对精心编制的教材内容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在欣赏课教学中设置“聊音乐”的意境可以改变这种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达到更高的音乐欣赏学习效率。

1、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先拟好聊天的主题和环节。在这一点上,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更深更广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作曲家的生平、性格、创作风格等等。并布置学生事先查阅有关资料,熟悉作品,预习课本知识,然后巧妙设计聊天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聊天过程的随意、混乱、冷场或流于形式。如在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时,在布置学生准备好有关资料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一、大家所知道的贝多芬;二、贝多芬和交响乐;三、命运的主题;四、在音乐中寻找贝多芬。聊天话题的设置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过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听辨能力和欣赏能力,也即不能过深,也不能过广,否则学生无法配合,就变成老师在唱独角戏,失去了“聊音乐”的意义。

2、课室的设置。创设“聊天”意境,课室的布置应改变那种课桌对着黑板,学生面对老师的模式,可模拟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对课桌进行调整,正前方是老师或主持人的位置,其余三面则是课桌的摆放点,学生可分组入座,教室里最好不设讲台,因为讲台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产生距离感。可在黑板旁边放一个小小的司仪台,或椅子和茶几。还可在适当的地方挂上一些相关的图片,增加气氛。这样新颖、别致,富于艺术气氛的环境,更便于师生的交流,学生也会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参加音乐活动。

3、教师的角色。在“聊天”的课堂意境中,教师应尽量淡化自己“老师”的身份,扮演主持人或组织者的角色,把“聊”的主要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探索音乐,利用他们原有的审美经验和新获得的审美知识,通过不断的聆听、表叙、讨论来达到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老师只做必要的纠正和适当的引导、总结。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课真正脱离原来“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达到尊重学生感受,发挥主体积极性的目的。

三、激励参与创设演艺小舞台

音乐作品不仅要理性地去认识,更须感性地去体验。因而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妨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变成一个演艺小舞台,挖掘学生主体活动的潜能,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如:演唱、演奏、指挥、即兴表演等等。学生的表演可能会有点稚拙,不够完整或显得生硬,但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比光听老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因为这样的课堂意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不仅仅单纯的聆听、感受音乐,而且参与到音乐的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体会演绎出来,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自己。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河边对口曲》时,我请了四名同学上台,两位同学进行表演唱,一位同学吹口琴,另一位同学用木鱼打着简单的节奏为他们伴奏,这时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表演者,带着鼓励和羡慕。几组轮流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欣赏歌剧《白毛女》第一幕《北风吹》的时候,我请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喜儿和杨白劳,伴着音乐进行表演,我则在旁边用生动清晰,抑扬顿挫的语言加以解说。学生的表演非常投入,跟音乐和解说的配合也非常默契,这种生动有趣的表演方式也感染了其他的同学,他们也随着音乐轻轻哼唱起来,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这种“演艺小舞台”意境的创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也起到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创造能力,发展其音乐才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置意境的一点探索,对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所做的一些尝试。当然,音乐欣赏课的重点是“欣赏”,即从“听”中去感受作品。但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听,用心地听,轻松地听,感受得深刻,感受得丰富。因此,如果提高和加强音乐课堂的意境设计,会使每一节音乐欣赏课更加精彩、有趣、生动、活泼,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