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材分析 > 高中音乐教材 >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的重点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教育文稿网》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得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首演于1977年,乐曲表现的是蒙古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全曲共分五部分。《草原放牧》是其中的第一部分。

2、《第六(悲怆)交响曲》([俄]柴科夫斯基曲)

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

《长江之歌》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歌曲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请。

4、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张短和强弱。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旋律旋律也称作曲调。的乐音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

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到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

音色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在人生音色之分,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在音乐中,有时只用单一音色。有时又使用混合音色。

音乐家

1、吴祖强: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合作),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合作)等。

2、刘德海:琵琶演奏家。他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瀛州古调》、《阳春白雪》、《浏阳河》等,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老童》琵琶协作曲《草原小姐妹》(合作)等。

3、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他的创作基本上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其创作前期,正值俄国民主阶层普遍觉醒、反对农奴制的斗争走向高潮的时期。此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明朗、乐观、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其创作后期,则处于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黑暗年代,悲观主义的思想情绪强烈地影响着俄国的知识分子。柴科夫斯基这个时期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第六(悲怆)交响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世界观。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的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2、《刨洋芋》(山西民歌)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3、《脚夫调》

《脚夫调》是流传在陕西北部的一首信天游。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4、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1、《辽阔的草原》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歌中更用生动地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1955年,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用这首歌参加了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获得了金奖。

2、《宗巴朗松.》(西藏民歌)

《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3、《牡丹汗》(新疆民歌)

《牡丹汗》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4、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如:牧歌、赞歌、思乡歌等。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点。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扬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又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以及“回纥乐”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风格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其歌词多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中有长有短,在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1、《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以后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2、《王大娘钉缸》(河南民歌)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舞曲。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有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3、《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4、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新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或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1、《弥渡山歌》(云南民歌)

《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2、《对鸟》(浙江民歌)

《对鸟》这种题材非常特殊而少见。这首民歌又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颇浓。此歌的前两短采用徵调式,后两段采用羽调式,使对比的色彩加强。

3、《幸福歌》(湖北民歌)

《幸福歌》是民间歌手蒋桂英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歌曲采用了领、合的演唱形式。前半部分的合腔用重复的手段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合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4、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会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地方风格相互交融。

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之类的民歌。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两千多年来,这种风格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

一、概念

1、打溜子

“打溜子”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合奏。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乐曲结构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四种。其中以二段式最为多见。乐曲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

2、鼓吹乐

吹鼓乐又称“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乐器合奏。目前学界多认为这类音乐起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初被引入宫廷。汉、魏时期被分为四类,即:黄门吹鼓(用于宫廷宴饮)、骑吹(用于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箫铙歌(用于祭祀、狩猎)、横吹(用于随军演奏)。宋、元以后,变化较大,各类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3、吹歌

吹歌是“鼓吹乐”中的一个类别。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4、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乐队的编制少者二人,多者七八人。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

5、广东音乐

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此后,高胡、扬琴成了主奏乐器。1949年,广东音乐游乐更大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短小精悍。其音乐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二、丰富的民间乐器

中国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有各种乐器的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形式有琴曲、二胡曲、筝曲、琵琶曲、唢呐曲、笛曲等;合奏、重奏形式有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这些演奏风格各异、特点鲜明。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活泼的生活场景;弦索乐文雅抒情、优美质朴,适合室内演奏;丝竹乐细致轻快,多表现活泼愉悦的情绪;吹打乐风格粗犷,适宜在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除了娱乐性的器乐演奏形式外,民间器乐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

中国民间器乐创作中广泛运用各种技法,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对后世的戏剧发展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的戏曲依然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上。其中,京剧不仅被炎黄子孙称之为“国粹”;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退聪、所热爱,并被他们视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在其一生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创新,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正如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赞誉的那样:梅兰芳是“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梅兰芳的艺术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在国际上也颇具盛名。他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代表剧目:

1、《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是《霸王别姬》中虞姬的一个唱段。这个唱段表现项羽被围垓下,又闻四面楚歌,非常忧闷,虞姬为项羽解愁,劝酒舞剑,直到项羽睡稳,而自己也很愁苦的心情。

2、《海岛冰轮初转腾》:是《贵妃醉酒》中的一个唱段。剧情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相约在百花亭饮宴赏花。杨玉环在亭中久候,而唐玄宗迟迟不来。杨玉环哀怨自伤,乃在亭中独酌,最后沉醉而归。

二、知识:

1、京剧

在世界上,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革新与发展,现存剧种有三百多种。京剧乃其中佼佼者。

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京剧的起源始于“四大徽班”进京,历经“徽秦”、“徽汉”两次合流,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京剧。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潭鑫培、王瑶卿是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其中,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即: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

2、南梆子:

南梆子是属于西皮类的唱腔。这种唱腔细致优美、旋律性强,擅长于表现细腻、欢悦的心情。

3、四平调

“四平”是指江苏省句容县附近的四平山区。句容的民间艺人以余姚腔为基础,吸收戈阳腔的唱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平高腔”。四平高腔被融入京剧之后,形成京剧的“四平调”。四平调的唱腔、伴奏与二黄很接近,擅长表现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怒的情绪。

4、京剧音乐: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要声腔。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类板眼形式:一板眼(相当于2/4拍);三板眼(相当于4/4拍);无板眼(相当于1/4拍或1/8拍);散板(既无板也无眼)。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流水板等。

京剧伴奏称作“场面”,场面中又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管弦乐部分,主要为唱腔伴奏,此外还演奏器乐曲牌和过门等过场音乐。武场为打击乐器部分,主要用于配合身段表演、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烘托舞台气氛、有机地协调统一唱念做打等。

5、京剧的行当:

京剧可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行为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等。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花脸(铜锤、黑头)、架子花脸、武花脸等。丑行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其中也可细分为文丑、武丑等。

6、现代京剧

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如:梅兰芳的《孽海波谰》、《邓霞姑》、《抗金兵》,程砚秋的《荒山泪》、《青霜剑》等。狭义地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

一、概念

1、呼麦

呼麦是一种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呼麦”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也称喉音唱法。人的声带发出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

2、木卡姆

木卡姆是波斯、阿拉伯、突厥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通常由某一特定调式为主贯穿全曲,而此调式的名称往往就成为组曲的曲名。木卡姆常变化调式、节奏、装饰音等进行即兴表演。

二、乐器辨认(图片略)

1、萨郎吉

2、卡曼贾

3、马林巴

三、亚洲音乐

中国和毗邻各国构成的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人类古代四大发明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东亚音乐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乐器种类繁多,并有多种多样民歌、戏曲、说唱和舞蹈等。如以吸收自中国传统音乐而被民族化了的日本的雅乐、琴、筝、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当然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是东方音乐艺术的瑰宝。

东南亚音乐最早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一些国家受伊斯兰和欧洲文化的影响。泰国、印尼的古典音乐部分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南亚古老音乐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体系得到高度的发展,有着多样的音阶调式和独特的装饰音体系。孟加拉国被称为“音乐之邦”,孟加拉音乐与印度次大陆的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源源关系。

中亚和西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采用二十四平均律的音阶。风格柔和、持重。阿拉伯音乐音乐在其形成过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曾给予巨大影响。阿拉伯音乐文化也曾对印度北部和我国西部的音乐产生影响。

四、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地区的音乐。虽然这是一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但是和其他世界各地一样,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非洲大陆现有数十个国家,有着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由于众多繁杂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各部族的音乐千差万别。但是黑人音乐又有着某些明显的共同特点。

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高度发展的节奏是非洲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是非洲音乐的灵魂。非洲人偏爱敲击乐器,尤是鼓。鼓不仅是乐器,还能模仿语言、传达信息等。常见多线条、多层次的节奏,而且往往是即兴演奏。歌唱最常见的形式是呼应歌,即一人领唱、众人随和,或轮唱或重叠。乐句短小,且多重复。多采用七声音阶,也有五声音阶。绝大多数情况下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

非洲的民间音乐有很强的功能性,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进行,音乐是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和世界各地一样,非洲音乐与劳动相伴随;音乐在各种节日和喜庆活动中具有社交的性质;并经常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此外,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在非洲,音乐可以赞颂神灵,也可以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却祛病。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

欧洲音乐:

欧洲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同样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欧洲的艺术音乐(专业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近几个世纪得到高度发展,几代音乐大师们创作了大量体裁多样、章法严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音乐大量吸收、运用了欧洲民族民间的素材。一些民间舞曲也被大师们采用创作出数不胜数的名曲。而一些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通俗性乐曲又经常由民间歌手和民间乐队表演。

欧洲民间音乐的特征:音阶呈多样化,主要是七声音阶;除东欧的节拍比较复杂外,其他地区大多采用均分节拍;歌曲多采用分节歌结构。

欧洲不同地区、国家中常见部分相似的歌曲旋律,这是中世纪在欧洲漂泊的游吟歌手为统一的欧洲文化做出的贡献。歌曲体裁主要有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节日和世俗庆典)等;种类繁多的乐器和器乐曲也是欧洲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具特色的有苏格兰的风笛、意大利的曼陀林和罗马尼亚的排箫。

拉丁美洲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以其旋律的美妙、节奏的独特、和声的浓郁、色彩的丰富,呈现于世界乐坛。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为世人瞩目。拉丁美洲音乐的旋律大都以七声音阶为基础,节奏则较多非洲音乐的痕迹,如连续的切分音等。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除民歌和器乐曲外大多为载歌载舞形式。拉丁美洲的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歌舞艺术为世界音乐舞台增添了瑰丽、灿烂的色彩。

拉丁美洲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三个类型。印第安人音乐主要存在于安第斯高原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主要存在于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非洲--美洲音乐主要存在于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

乐器简介:

1、风笛:(图片略)风笛是一种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风笛源自亚洲,现今风行全欧洲。它由一个气袋和带有簧管、旋律管及一根或多根持续音管组成。用嘴吹,也可同时用风袋供气。其特点是可以持续、不间断地发音。

风笛分为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苏格兰风笛的发音粗犷有力、音色嘹亮,采用各种装饰音,适于表现英雄气概。爱尔兰风笛不用嘴吹,发音柔和适于抒情。

2、排箫:(图片略)排箫是欧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按管的长短排列成梯形,发出不同的音高。排箫擅长演奏华丽的音阶式的经过句,并能利用手的轻微摇动发出悦耳的颤音。

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一、概念

1、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指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2、主调音乐

与复调音乐相对应的另一种多声音乐是主调音乐,主调音乐中的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他声部是和声性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3、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将八度音程平均氛围12个相等音程的律制。

二、巴赫及其作品、亨德尔

巴赫及其作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国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在他的创作中,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因此人们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马太受难曲》被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他是宗教音乐的革新者,巴赫在德国民族音乐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复调音乐之大成,对德国音乐文化和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均有深远影响。其主要作品有风琴曲(奏鸣曲、协奏曲、赋格曲等)五十余首、钢琴曲(奏鸣曲、组曲、协奏曲等)二百余首、小提琴娶十余首、声乐曲(大合唱、弥撒曲、神剧等)二百余首,其他如长笛、大提琴曲等数十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钢琴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二部、三部(三十首)、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以及《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众赞歌前奏曲》等。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在《马太受难曲》中,人们可以感到巴赫实际已经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描绘耶稣受难的背后,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在巴赫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音乐几乎被人们遗忘,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掀起“复兴巴赫”的运动,而这正是从恢复上演《马太受难曲》开始的。1829年,也就是巴赫完成《马太受难曲》的100年之后,这部宗教音乐的经典之作在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莱比锡获得公演,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巴赫的重要转折点。

亨德尔亨德尔(Handel,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曾担任过教堂的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酷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迁居当时惟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汉堡,从事歌剧。1717年定居英国。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那》、《奥兰多》,清唱剧《弥撒亚》、《扫罗》、《参孙》等。

三、巴洛克时期

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进入中世纪后,宗教音乐盛行于整个欧洲,不论“奥加农”(平行四、五度的多声部音乐)或“格利戈里圣咏”(教堂合唱音乐的代表)都流传极广。到了巴洛克(baroque)时期,主调音乐的歌曲清唱剧应运而生。巴赫、亨德尔等人写了大量的器乐曲,他们的音乐作品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们通常将1600至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称作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泛指流行于17世纪的一种新奇的、怪异的建筑风格,后来逐渐用来称呼西方艺术风格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科学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基督教十分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艺术(包括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当时的造型艺术有相似之处,都具有一种宏伟壮观、充满火力的风格特质。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1685----1750),是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终结。

在巴洛克音乐中还有两位作曲家与巴赫齐名。他们是亨德尔(Handel,1685----1759)和D.斯卡拉蒂(D. Scarlatti,1685----1757)。

6、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完成于1823年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在作品的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史无前例地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队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为歌词。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