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校“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改革创新与实践活动落幕
4月16日至19日,以“和美浸润 美育强教”为主题的全国学校艺术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主办,太原市教育局、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承办,聚焦艺术课堂提质增效,通过理论研讨、专家对话、课例展示等多元形式,为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育专家、学者、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共襄盛举,共绘美育发展新蓝图。
学术赋能,深耕教学创新
湘艺版全套《艺术》教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安国作《音乐教学结构要素与深层透析——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特质及教学策略探究》主题报告。报告伊始,王安国特别邀请了太原市教研员赵霞带领全场教师共同演绎湘艺版教材经典合唱曲目,以实践体验开启理论探讨。
王安国指出,尽管各类音乐教材各具特色,但音乐教育的共性特质亟待深入挖掘。结合教材本体与教学实施,王安国系统梳理出音乐教学结构四大关键要素:一是思想情操教育与审美引导,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三是作品感染力与表现形式,四是音乐素养培养。基于上述要素,王安国深刻透析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特质。他表示,“举国体制”为音乐教育提供保障,形成庞大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国家确立“以美育人”目标并统一实施,以中华音乐文化作为教学主体,注重营造生动教学情境,强化学生音乐素养培育。
针对常规教学实施,王安国提出应采用“寓教于乐(le)”“寓教于乐(yue)”“寓技于艺”等创新策略,教师应远离各种偏离“守正”轨道的“创新”,立足教材,保持教学定力,回归教学常态,实现轻松高效教学。
双轨实践,锻造活力课堂
活动特别设立太原市青年路小学与太原市五中分会场,创新采用“教师授课+教研员说课”双轨模式。全国20余位优秀教师聚焦湘艺版《艺术》教材核心理念,呈现精心设计的音乐课例。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新三科的课例也精彩亮相,并获热烈反响。课堂展示后,各省市区音乐教研员开展专业说课,凭借一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与前沿的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解读。这种实践探索与理论凝练深度融合的模式,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提供了极具指导性的教学范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许洪帅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博士孙红成作了总结点评。许洪帅指出:“这种‘实践-反思-提升’的螺旋式教研模式,为艺术课程创新构建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宝贵借鉴。”孙红成表示:“本次活动实现了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研评价的立体衔接,标志着美育改革从理念倡导进入实践深耕阶段”。
高位引领,共话美育发展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健于致辞中表示,艺术课程作为美育核心载体,对培养学生艺术表现与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太原市委教育工委委员、督学李文忠介绍了太原市美育工作成果,并对深化美育改革提出殷切期望,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美育工作纵深发展。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金曼从艺术与健康管理融合视角阐释美育功能。《新课程评论》主编郑艳结合个人成长中的美育经历,阐述艺术教育对生命的滋养。她认为,教育本质是“成人之美”。此次课堂实践不仅验证教学理念,更为艺术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会教研员及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活动收获转化为工作实践,持续推动美育工作创新。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全国美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学习平台,更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标志着美育工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