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湛江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陈柳江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4-04   点击:

  摘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给高校非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的改革研究指明了方向,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声乐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内容与路径、如何加强声乐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融合、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在声乐课程思政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提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德艺双馨的音乐文化践行者、传播者和开拓者。

  关键词:立德树人;声乐;课程思政;中国唱法;美育改革;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中西方文化知识摄入广泛,但其思想意识形态却相对薄弱,易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例如,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认为民族唱法比较“土”,而西洋美声唱法才“洋气”。长此以往,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声乐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开课面广、开课时长等特点。从广义上来看,声乐课既包括声乐小课,也包括重唱、小组唱、合唱、阿卡贝拉等一系列的声乐延展课程。在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声乐课程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一直以来,声乐教学更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因此,如何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及价值观引领相结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德艺双馨的音乐文化践行者、传播者和开拓者,就成为声乐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声乐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构建民族特色声乐课程教学体系

  我国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是在借鉴融合西洋美声唱法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洋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便对我国现代声乐演唱与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应运而生一大批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和教育人才。但我们在注重声乐艺术如何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忽视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使得现阶段声乐艺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声乐演唱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并淡出公众视野,真正民族化的演唱缺乏创新、没有市场,美声唱法的学生唱不好中文歌曲、咬字不清楚,民歌唱得“美声味儿”太浓,民歌本身行腔韵味不见了等,取而代之的是以演唱技巧的高低作为声乐演唱的评价标准,中华文化、中华歌唱艺术的美学追求荡然无存。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任务的提出,为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构建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体系,让声乐教学回归声乐教育的“本体”。

  声乐教学要注重对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审美元素的纳入,如在演唱方法上学习借鉴中国优秀戏曲剧种、说唱音乐等(如京剧黄梅戏豫剧、京韵大鼓)演唱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将中国声乐“国际化”;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很多古诗词歌曲在网络上“爆火”,可以看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优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魅力之大,值得我们声乐人认真揣摩、演唱学习、宣传推广;学唱经典戏歌,如《牡丹亭》《青玉案》《粉墨春秋》等的一招一式都蕴含丰富的中国美学思想,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都是课堂上深受学生喜欢的戏歌作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惯孕育出独特的地方语言文化,而丰富且优秀的民歌离不开独特的语言环境,因此,学习用不同的地方语言演唱地方民歌,是保持民歌原汁原味的关键。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民族特色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的声乐艺术,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采、唱出中国气派。

  (二)打破唱法禁锢,实施“中国唱法”教学

  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为了区分不同的演唱形式,首次按照美声、民族、通俗进行分组比赛,由此拉开了三种唱法分类的序幕。21世纪以来,三种唱法的划分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声乐审美的进一步需求,新的唱法分类如民美、民通、美通、原生态等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各类音乐院校依然按照三种唱法的划分模式组织声乐教学,把声乐引向了狭隘的技术误区。其中,美声唱法以接轨西方而故步自封;民族唱法在大众化和时代性的口号下与民族传统日益背离;通俗唱法教学单一,表演流于形式,技术含量日益降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声乐艺术该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的“高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直指我们的培养模式与目标,成为高校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每一个声乐人进行反思声乐教育在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需要回归声乐教育的本质与初心。因此,我们应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演唱方法中的科学成分,合理创新,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1996年1月30日,中国声乐学会成立,学会大力倡导“中国唱法”,总结“中国唱法”的经验,做好“中国唱法”的普及和推广活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团结我国广大词曲作家和音乐工作者,为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学会将“中国唱法”定义为:继承了中华民族声乐传统之精华,借鉴了西洋先进歌唱技法及教学手段,以标准普通话、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丰富的语音韵律及中华民族音乐语汇为规格,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的、为中国人民审美情趣所接受的唱法。(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大批践行“中国唱法”的教育家、歌唱家脱颖而出,他们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用行动和实力证明声乐演唱应该从作品出发,不分唱法,作品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选择什么技术,作品需要什么方法,我们就选择什么方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唱法,如意大利唱法、德国唱法、法国唱法、俄罗斯唱法、美国唱法、印度唱法等,提倡中国唱法、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是中国声乐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加强中国声乐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我国音乐文化回归、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因此,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改革,必须打破声乐教学中原有唱法的分类禁锢,提倡并践行“中国唱法”教学。

  (三)提升声乐课程的美育功能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