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游戏理论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施与分析
三、音乐游戏教学实践反馈分析
通过皮亚杰游戏理论视角下对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案例观摩、实践体验等,可以直观地看到低年级小学生对音乐游戏课堂的喜爱。音乐游戏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比传统音乐教学课堂更加丰富,音乐课堂体验更具有趣味性,师生互动更和谐,学生之间合作性加强。音乐游戏课堂,借助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实施更和谐,课堂互动范围比传统音乐课堂更宽泛,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编创能力也相应提升。
1.更丰富的内容
首先,练习性音乐游戏包括:音乐听觉训练、节拍训练、节奏训练、速度与力度训练等。如音乐听觉的训练表现为培养学生听觉对音乐各要素的反应力、记忆力。第一,让儿童辨别音源、音色、音高;第二,辨别音的强弱、速度快慢变化、音值长短;第三,进行音乐记忆力、和声听觉、内心听觉的训练。再如音乐节奏的训练可以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法(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的节奏教学):第一,从有节奏的儿歌朗诵、体验律动入门,配合唱歌、打击乐演奏、声势训练等;第二,节奏训练应从简单节奏开始,初步感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逐步学会三连音、切分音符等难点节奏,以及共同构成的复合节奏型;最后,上升到内心节奏感的认知阶段。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发出简单声响的律动训练(如拍手、拍腿等)上升至不依赖声响、动作,仅凭内心乐感把握节拍与节奏。因此,作为练习性游戏的典型教学内容应该贯穿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象征性音乐游戏包括音乐想像力、创造力的训练等。音乐主要依赖抒情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欣赏者依赖于音乐旋律、节奏、和声等音响材料,经过人脑思维加工创造出符合自身听觉的音乐艺术形象。现代生理医学已证明音乐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开发人的智力,主要包括想像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儿童的音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有两种形式:第一,具有创造性的各种内容,根据欣赏可视化音乐动漫辅助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像和曲式结构的理解,使用律动游戏去感受和表现或个性化的方式画出音乐图谱等;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旋律、节奏创作,包括音乐造句、节奏接龙,在教师启发下创作简短的旋律、歌曲等。
最后,规则性音乐游戏包括合唱训练、节奏乐合奏训练、集体律动训练、感知曲式结构训练等。集体性合唱、节奏乐、律动训练主要使学生学会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在此不多做赘述。而曲式结构等训练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只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时,能够注意到乐曲的结构划分,具备划分文章结构的意识(如分段、句、逗)区分乐段、乐句、乐节。对于简单的二段体结构的乐曲,能够区分A、B乐段,每段听辨出有几个乐句构成。从聆听逐渐增加的感性知识,上升至建立起音乐曲式结构观念,为之后小学中、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关于曲式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训练方法:第一,从聆听开始,听辨出歌曲或乐曲中的伴奏分工与风格的变化;第二,在前一阶段,聆听感知阶段的基础上用身体感受,教师设计变换身体动作、队形、动作方向的规则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中不同乐段、乐曲的衔接与风格对比,引导学生认知乐曲的曲式结构。
2.趣味性的体验
游戏的过程就是一种趣味性的体验。[5]它的趣味性吸引着各阶段的儿童乃至成人的关注。趣味性指参与者能轻松、自由、平等地参加活动,并拥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手段构建教学情景,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首先,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游戏培养儿童个性品质。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教学以其内在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规则意识[6],不仅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同时将课堂的秩序规则引入游戏。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教学由教师设计,但游戏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而游戏与音乐教学的内容与目的应服从于教师的设计。故此,注意将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皮亚杰游戏理论下的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成为教学的手段,贯穿于教学全部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回归儿童的本性,并能够主动学习音乐,还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让音乐课变得更有情怀,学生在轻松、趣味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地体验音乐知识与技能,使音乐教学目标与在音乐游戏中的趣味性体验实现平衡,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3.加强规则性的课堂互动与合作
此处的规则性不局限于遵守音乐游戏的规则,更要引导学生遵守音乐课堂秩序。音乐游戏离不开课堂互动与合作,而和谐的音乐游戏课堂互动与合作离不开教师对游戏规则的制订和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游戏教学中容易出现课堂互动失控,使游戏失去辅助音乐学习的作用,这也是实施音乐游戏教学的关键性弱点。所以在实施游戏教学前后,教师必须提前设计并加强规则性的课堂互动与合作。
首先,明确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这种主导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上,新课堂要求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皮亚杰游戏理论,游戏的实质为同化大于顺应。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融入知识的音乐游戏以及规则,引导学生感知游戏内容并从中汲取知识,而后逐渐内化至认知层面,将感知与认知过程结合并统一。同时,游戏的创设要具有激励与挑战性,辅助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游戏的设计者。体现在对课堂的管理及对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学习的实践指导,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提供帮助。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时,要对教学对象有足够的认识,如学生的年龄、音乐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等;教师还应该有课型意识,在音乐游戏设计中要体现本课型的教学目的及技能训练的重点。此外,还要明确游戏的实施时间、过渡、时机是否成熟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建立起课堂互动与合作等规则性意识。
最后,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游戏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游戏中,都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游戏规则的主导者,并非对学生行为的控制,而是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并引导学生融入音乐游戏中去。皮亚杰游戏理论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应建立在轻松且高效的氛围中,教师要用亲和的态度不断引导学生的学习,并注意纠错方式的随机应变,避免损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双方在课堂中像合作者那样互相尊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观摩与实践分析,采用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辅助设计,基于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视角对教学中所运用的音乐游戏手段进行分层、分类评析,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音乐游戏提供功能性指导,如练习性游戏具有练习功能、巩固功能作用;象征性游戏具有想像、创造性功能作用;规则性游戏具有规则、合作的作用等。最后的实践反馈结论为:音乐游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趣味性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