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班级合唱和声训练的实践探究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陈婷婷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12-16   点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性和素质,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需要理论推进和教学实践。音乐课堂中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在对班级合唱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班级合唱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和声训练实施策略,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探索小学班级合唱和声训练的新样态。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合唱;和声训练;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是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者的视野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而后,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将音乐科学核心素养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部分。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艺术课堂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的发展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核心素养的提出指明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向,引领了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其突出特点应是走向全员参与的开放式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的诸多形式中,班级合唱最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学生能在合唱中较好地把握音乐思想感情与内涵意蕴,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艺术表现中增强自信心,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班级合唱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节奏感、韵律感,培养其具备多声部和声能力,提高审美和文化传承意识,开发音乐创造力,完善构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班级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本校及邻近学校学生的教学研究、走访调查,并结合教材研读与相关文献学习,对当前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通过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学生层面

  校园中的合唱形式一般可分为社团合唱和班级合唱。社团合唱队员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学生,歌唱音准、节奏感都较好,能较快地进行和声训练。班级合唱则是以普通自然班级为单位,对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歌曲进行授课。普通的班级学生,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从三四年级开始已经有学生陆陆续续进入变声阶段,在整体的教学中,合唱声音的统一性较差,学生容易呈现“跑调”的状态;另一方面,个别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较差,导致无法自主识谱,演唱时出现节奏拖沓,唱名错乱的现象,使得合唱的和声感与协作感难以统一。

  (二)教师层面

  在音乐教师的队伍中,某些非声乐专业的老师对合唱研究不够深入,易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将教学重点偏向只学习高声部的旋律而忽视低声部的教学。因此,学生和声能力的建立较为不足。另外,有些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法,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并没有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自我实现情绪受影响,活动积极性不高。最后,执教者对合唱作品解读不够深入、背景研究欠缺等,也使得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较为有限。

  (三)教材层面

  笔者对小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教材中所涉及歌唱教学部分的合唱作品进行了整理,发现一至六年级合唱曲目共占歌唱曲目总数的20%,且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涉及多声部的歌曲,其比重在三至五年级逐步增加,由此可见编写者十分重视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同时不难发现,二、三年级以轮唱和固定音型伴奏为主,四至六年级难度逐步增加,其中较为常见的为三度音程关系的合唱曲。但是,在教材编写中歌曲难度并没有完全遵从循序渐进。存在个别合唱曲同年级上册比下册更难一些,如学生普遍反映三年级上册歌曲《钟声叮叮当》比三年级下册的《柳树姑娘》唱起来难一些。针对此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歌曲顺序或内容上做一些调整,使得歌曲难度与教学实践能够线性推进。

  三、班级合唱和声训练实施策略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针对以上现状分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调研,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班级合唱教学和声训练的策略。

  (一)节奏声势,培养和声意识

  和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构成的音响组合可以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能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要树立起学生对合唱的兴趣,首先要建立起学生对和声的理解。和声的训练不仅仅只有声音,还可以是肢体、声势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1至2年级将唱游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形式,学生能随音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声势、律动或舞蹈进行表现。在低年级的教材中看似极少合唱曲目的出现,实则多处内容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埋下了伏笔。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教材在课后练声环节设计了模仿火车启动的多声部节奏。(见谱例1)

  谱例1

  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在课堂学习中笔者创设站台火车即将开启的场景,结合汽笛、大轮和小轮的声音分组依次练习节奏型,而后加入身体的动作和嗓音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学生通过身体感受节奏时,他们会探索声音的来源、音色的变化、强弱的差别等,同时对横拍的掌握以及多声部节奏有了稳定的拍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加大难度,将全体学生围成三个圆圈,由里至外圈依次为汽笛组、大轮组和小轮组。随着音乐声响起,所有同学脚踏恒拍,随着教师的口令依次加入手和嗓音模仿汽笛、大轮和小轮。通过这样的节奏声势练习,学生初步建立了合作意识,也培养了节奏感、韵律感及多声部的意识,有了脑海中和声的雏形,为今后的合唱练习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能力。

  (二)趣味问好,构建和声概念

  《课标》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练习和构建,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和声的理解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课前发声练习慢慢构建起学生对和声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歌曲教学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程度班级学生的特点,可设置不同的发声练习:

  1. 补充式趣味问好

  在学生具备稳定、准确的旋律模唱基础上,即可以通过在旋律长音处进行简单的旋律补充增加一个声部,达成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见谱例2)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