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高中音乐反思 >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案例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摘自:《石嘴山教科研网》

一、课标(大纲)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认识民歌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二、教材分析

《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建议分析:

聆听音乐时,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四、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几课中的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六、主要的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宁夏民歌《吆骡子》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对比欣赏找出南北民歌音乐风格的差异,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点的理解。

3、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云南地区的美丽风光,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云南民歌的听赏活动中做好铺垫。

4、用跟唱或模唱,最好以教师范唱的形式,给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形成民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聆听民歌《吆骡子》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

2、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

(二)、新课导入部分

1、范唱《小河淌水》,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

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三)、新课教学

1、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

(1)、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这首音乐是哪里的民歌?对了是云南。一说到云南大家会想到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好,那么现在就来一起随着这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

(2)、欣赏视频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州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

(3)、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弥渡山歌》来感受一下这种风格。

(4)、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

①、设问:1、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2、歌词内容采用了什么表现的手法?

②、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③、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弥渡山歌》的引腔,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特点。

④、教师点评: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

(5)、知识归纳:

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以及与西北民歌风格的反差对比来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

2、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

(1)、聆听浙江民歌《对鸟》设问:

①能否概括这首歌曲中的旋律特点?

②能否在这首歌当中找出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地方?

③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

(2)、知识归纳:

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地方语言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原唱与普通话演唱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地方语言是形成地方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受社会发展对民歌的影响

(1)、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师:《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歌曲的内容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

设问:①歌曲的音乐情绪怎么样?②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内容?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从民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来看,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

(3)、学唱歌曲,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欣赏,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是由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构成)

4、聆听与辩别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

(1)、学生聆听不同地区的民歌设问:从中听出哪个是南方民歌,依据是什么?

①《走西口》(西北民歌)②《采茶舞曲》(南方民歌)

③《大坂城的姑娘》(维吾尔族民歌)④《编花篮》(中原民歌)

(2)、聆听后师生交流。

(3)、归纳南方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欣赏视野,从中总结出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5、拓展与探究作业

(1)、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格。

音乐风格比较表

曲目

音乐情绪

演唱形式

方言属地

地域环境

生活条件

文化背景

脚夫调

 

 

 

 

 

 

辽阔的草原

 

 

 

 

 

 

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

 

 

 

 

 

 

弥渡山歌

 

 

 

 

 

 

(2)、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到本课为止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将告一段落,但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做为炎皇子孙我们不但要了解,更应继成、传承、发扬光大!期待我们的同学们不但能够听懂我们民族的民歌,将来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甚至发展我们的民歌!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弥渡山歌》比兴起平落赞美爱情

《对鸟》对唱(问答)吴地方言清新爽朗

《幸福歌》一领众合热烈欢快乐观向上

八、教学后记:

(一)、教学实施结果:

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听赏活动中,在听赏过程中跟唱并学会其中的一首南方民歌,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2、能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比较,正确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

3、通过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把握不足,故提问时往往遭遇冷场;

2、民歌虽非学生兴趣所在,但有效的激趣也许能使课堂更活跃,学生情感得到更充分表达,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对南方了解甚少,对南方的音乐体会不深,所以要多唱多表演;

3、问题的设置,还应更简练,指向更明确些。

(三)教学感想:

本单元为民歌单元,主要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及其成因,比如南北差异,方言色彩区差异等等,其中《飘逸的南国风》为第五课时,主题为南方民歌,再说细一点就是云南弥渡地区的汉族山歌与浙江乐清地区的汉族儿歌,还有湖北的天门地区汉族小调。其重点应是:1、南方山歌的秀丽委婉,善用“比”“兴”。2、方言与民歌生存环境的关系。3、民歌内容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那么本节课主要抓住前两点展开。既然是两个内容,并且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南方民歌”的大主题下,因此在设计目标时,首先是感受和对比,让学生通过感受与对比了解南方山歌与北方山歌的主要差异,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不同地域生长出不同民歌这一结论。对于第二个内容,方言与民歌的关系,我着重就放在感受与体会上,指导学生用方言唱,用普通话唱,再进行讨论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方言是民歌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民歌生长的土壤。

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