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初中音乐反思 >

初中音乐课高效课堂构建的心得体会

作者:蔡晶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性有多少?其具有音乐本体的实质内涵有多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究竟有多少?这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我诸多思考……


  一、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是照教参上照搬照抄。其实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所必要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决不能只着眼文本而忽视以音响为载体的音乐基本表现形式,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需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和音乐实践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恰当的教学节奏调控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方法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因为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本身大多活泼愉快,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异常激动。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高潮,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样好吗?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教学节奏犹如世间之常理,教学的节奏正犹如音乐得旋律有高有低而跌宕跳跃于每一节课中,有人巧妙地指挥它,有人却无奈地受制于它。能够指挥它的老师,总能够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夺人眼球;而受制于它的老师,总是让人感觉上课好像老牛拉车般力不从心。


  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从而构成音乐课堂中的一种和谐美呢?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音乐课的课堂结构要动静有度、充满美感。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动”“静”合理搭配。在低年级要以“动”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静”进行调节。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后静下来,给他们以舒缓调节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因为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能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能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用情境化的手法来表现。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音乐作品的理解差异很大,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法,则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大多做得比较浅,最后还是“言归正传”,把学生自由驰骋的思维拉回来,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教师只是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一味强调其情境性,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感受,就会把他们创造的思维、探究的愿望扼杀在摇篮里,这样的教师也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的学生。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也踏上了一条由乐助学的新路子。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并不是音乐老师单纯技术性的,主观愿望的问题。而是要置身于被教育者中间,针对所教的具体教学内容细致分析发掘,因材施教,既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我们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坚实基础。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