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初中音乐反思 >

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在音乐课中的困惑

作者:张瑜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3-26   点击:
  新的学期、新的教材、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我校新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通过学道展示、问题生成、互动探究、检测反馈、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等环节来进行改革。
  新的音乐教材也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音乐课是非考试科目,但也占有3个学分的综合课。在以前有些音乐卷面考试得高分的同学居然不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教材歌曲,能唱出动听歌儿的同学考试却可能不及格,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大有人在。
  在我校推行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中,音乐课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是却又有一些困惑缠绕着我们:
  首先,“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道展示”环节方面。由于学生所学课程较多,学习任务也较重,为了不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把预习与学道展示统一放在课堂的前5分钟,先让学生把当节所学的内容以及每节课的小知识点进行预习,把重点的内容摘抄在音乐笔记本上,通过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来达到检查预习结果。可是这样做有些枯燥,有时也试着用一些和当节欣赏内容有关的歌曲来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在“互动探究”环节。“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的格局。“学导、学导”就是先有学生的“学”,后又老师的“导”,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每次在学生互动的时候总要浪费比实际多2倍的时间,由于学生音乐基本素质较差,有些甚至连音符都不认识,在鉴赏一些作品的时候,只会用耳朵去听,而不能结合音乐的一些基本要素来欣赏鉴别。在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好听”与“不好听”,这样的话,严重影响到教学进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我要是不教他的话,他什么都不会啊!”于是就有了绝大部分的家长去“替”孩子完成“孩子不会的事”。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同班的一个女孩不会梳头、甚至基本的日常生活琐事也不是很懂。她的妈妈在新生开学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XX在家什么也不会做啊,你要照顾着她点啊……”,当时感觉好像她像一个公主似的。回家后问妈妈,妈妈说“父母懒了,孩子就勤快了;父母勤快了,孩子当然懒了……”。我们学校一位副校长在博客中发表的一篇日志《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在现在看来,“生本教育”好像也可以用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教育之中,让父母、老师们都变“懒”一些,把应该属于孩子去创造的还给孩子。有些老师可能还会说“我教他他还不会呢,要不教那他就更不会了!”希望可以在学校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中,可以真正的变“教”为“学”!把舞台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观看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而要让学生来当演员,教师充当“导演”,让所有人来看看哪个导演“导”的成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应该就是音乐教学的最佳手段。
  第三、在“检查反馈与思维导图”环节上。我认为音乐课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要真正从音乐课的自身特点和孩子的心理出发,我认为应把“上音乐课”改为“享受音乐课”。让学生们感觉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音乐。音乐教学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性和趣味性。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更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让学生在不同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
  我觉得只要尽心去做一件事,无论学导式模式或其它教学模式,只要能对学生起作用就好,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为学校“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吧!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