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皮影戏 >

现代发展的碗碗腔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简要描述

l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建国后的碗碗腔

建国后,经有关部门的挖掘、抢救,各支碗碗腔先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东府、西府两支于建国初期由陕西省戏曲剧院搬上戏曲舞台,继而洋县人民剧团将洋县碗碗腔发展为戏曲形式。1960年,陕北碗碗腔也改为舞台剧。各支碗碗腔均整理、改编了一批剧目,并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其主要演出团体先后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兼演眉户和碗碗腔)、大荔碗碗腔剧团以及榆林、兴平、洋县等地的碗碗腔剧团。 曾用名华剧,亦称时腔,流行于陕西东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