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音乐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北京十五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课教学改革: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感悟、积累、运用齐头并进,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拓展音乐学习运用领域,开发运作音乐课程

【关键词】: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运用

现在一提到教学改革很多人就以为要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真的变化了吗?音乐教育内容就那么些,能有什么变化?但是没有变化还搞什么改革?我觉得关键是我们如何来看待改革,如何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来适应改革。其实,《音乐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学习《课标》的一些感悟,浅滩几点对于音乐教改的展望和探索。

一、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曾几何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成为我国音乐教学的主流思想。反思我们的音乐课堂,我认为:

一要让音乐课变成音乐综合实践活动。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素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为:(1)伴随成功的体验。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唱、奏、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音乐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素质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音乐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能力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思维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然后增强思维能力。(3)伴随着肢体活动。陶行之说:学生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充分活动。如,在《新疆之春》一课讲授时,维吾尔族音乐的典型节奏型XXX|XX是教学中的难点。切分节奏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又不太好掌握。而在新疆音乐中又大段出现。在遇到这一问题时,我并没有强化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掌握这一节奏型。而是创设了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总结、掌握。如,让学生为维吾尔族音乐伴奏,而伴奏乐器则选择了他们十分感兴趣,又带有民族特色的铃鼓、手鼓等乐器。在实践中,可先让学生自由发挥,待他们了解敲击规律之后,教师再加以引导。很快,学生们就在愉悦的体验中掌握了典型的节奏性。原本枯燥、单一的难点,在无形中被转化成了快乐的体验。;音乐课在载歌载舞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要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除了文本本身要有吸引力以外,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努力做到:(1)引导学生以《课标》为前提,适时、适度地选择学习内容。(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三要让音乐课变成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这种学习方式应该在未来的综合性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提倡。这种课的特征是“自主、合作、探究”。(1)进入情境,提出问题。(2)尝试实践,体验感悟。(3)交流小结,拓展延伸。

二、感悟、积累、运用齐头并进,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

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这种良好音乐能力的形成能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修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时应做到: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多听,听是感悟的基本方法,通过听让学生与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音乐的“原汁原味”使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感悟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实感悟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再思维;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理解内容和欣赏内容相结合。如,在欣赏由奥涅格创作的现代音乐《太平洋231》时,我特意先不把音乐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公之于众,而是将音乐片断反复让学生欣赏、体味,并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用的配器、和声、音型、节奏等音乐要素,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为作品拟一个合适的主题内容。这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每个人都很人真地去体会。学生们时而安静地品味音乐,揣摩音乐细节,时而热烈地讨论,分享欣赏所得。此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音乐欣赏之中。在分享主题内容的时候,场面最为精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超越了我的想象。有人说,音乐主题像一个怪兽在窥视周围的一切,伺机出发;有人说,像一艘即将启航的战舰,蓄势待发;有人说,像一列隆隆的,冒着白烟的火车,正全速朝我们驶来;还有的同学为主题编创了一幅幅通话场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充分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体验,形成二度创作的过程。当然,在如此精彩的答案面前没有唯一,只有无尽的超越和感动。

音乐文化的积累是为表现和创造打基础。而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主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其一是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我们提倡让学生多听,多实践,重视学生听后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心理内在语言。

三、拓展音乐学习运用领域,开发运作音乐课程

课标》还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认为它们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但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创造活动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课的课外资源很丰富,有广播、电视、电影、磁带、CD、网络等等,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堂内外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与他人的音乐交流,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是随“具体的学生”而来,它将“具体的学生”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学生”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堂意识,即弘扬人文精神为主体的音乐课程课标。其具体的出发点是开发学习的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发展人,将科学和人文有机的统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人的主动发展视为重要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十分迷恋音乐。我想让每一个动听的音符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滋润每一个渴望陶冶的心灵,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渐渐体悟到,仅从音乐去谈音乐,路便越走越窄。生活的丰富多彩赋予了音乐复杂而多样的表现方式,我们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认知世界的多种潜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对世界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就会缺乏丰富的情感,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单一而无生命的陈列。在教学中,我发现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只把音乐局限于听觉审美的界面,音乐就无法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换言之,听觉只是音乐作用于人的最直接最表层的因素,而本质上,音乐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在于通过听觉能够刺激起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于是音乐便给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这样的认识使我加深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于是我试图在教学中进行改革,让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使音乐表现世界的丰富性得到全面而完美的体现。

唐代王维曾有一句很美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夜的静谧和美妙,诗的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声音,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以“急雨”比乐声的繁密,以“私语”比其幽细,以“莺语”、“泉流”喻其圆转入微,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其声清脆错杂,更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声激越。于是,在这里音响和画面完美结合,音乐刺激起形象(运动画面)的联想。真是美妙绝伦之作。所以,一首好听的歌,一首优美的曲子,必然能唤起想象。听觉能在人脑中产生画面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这才是音乐艺术的审美真谛。于是,在教学中,我感悟到:乐和画是密不可分的。美妙的乐可以产生生动的画,反之亦然。所以才有“雕塑(画)是凝固的音乐”之说。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将音乐和美术的审美特性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育的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受“MTV”制作的启发,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具体而形象的体现,使本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具有了生动性,更富于诗意。所以,我在上音乐课时,便尽可能地将音乐或歌曲“MTV”化。于是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欣赏意大利名歌《我的太阳》时,学生们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去观看三幅同一主题且不同色彩的“太阳”。欢快的音乐情绪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去描画[如红色.金黄色],而悲伤的音乐情绪常常用暗淡的色调去着色[如黑色.深蓝色]。学生们沉醉于跳动的旋律中,脑海自由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它真正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上把音乐和美术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可以用画家般的眼睛根据音乐作品的情绪自己去体会,去了解,去雕刻。一切美的东西就是这样相互融合、进而提升的。学生在整节课中自由发挥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人,在轻松的气氛中使音乐的整体意念融会贯通。

又比如在讲解所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和美术作品相联系,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在讲解乐理知识“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自然大调”过程中,请美术老师画出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让学生去感受,这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好像是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没有色彩上的区别。而讲到音乐中的“和声大调时”再请美术老师在原有的画上,在第六橘子下方画上阴影,好比在1234567的第六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形成了新的音阶12345b67.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快速的理解“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区别,是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在第六个音上降低半个音,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变化和美的升华,使音乐作品增添了凝聚力。而美术作品也在本来单一的画面上,形成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不正是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吗?

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过去,机械地将各学科分离独立,以为自成系统,但实际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事物是相通的,世界是综合的,而表现世界,认识世界必然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体美”、“数理化”、“文史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这种看似随意自然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各学科之间相通的本质。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如今的人才培养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改实践正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在教改中,我大胆的尝试了音乐和其他学科的结合,遵循了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虽然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我想教改的本身目的就是在于让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体系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来繁荣教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抓住现在,来把握今天,来创造未来!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