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音乐艺术教育探索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音教网》

[摘要]:课改突出艺术教育,并围绕教材开发与管理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音乐艺术教育要特别注重结合农村实际和学校校情,找准切入点,在课堂细节与课外活动、环境等方面做足功夫,以落实音乐艺术教育新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实践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新课程标准从音乐学科在高中课程中的功能、价值、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根据自身特点来阐述改革的基本追求,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得到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然而,这样的目标如何落实在具体的农村高中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挖掘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这次新课改突出艺术教育,并围绕教材开发与管理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

由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的实践就农村高中音乐艺术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结合校情,把握切入点,突出音乐艺术教育新理念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也应该结合本校校情,以突出校园特色,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们知道,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可益智,美可冶情,美可以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课程观强调学科本位,以知识为课程核心。课程从相应的学科中选择,按照学科体系与逻辑进行组织制定,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课程凌驾于学习者之上,是客观的、既定的、静态的、要求学习者服从课程,被动地接受课程……但是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

新的课程观则强调人本位,以学习者为课程核心。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视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活动为课程。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基础上,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的课程观,重视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相互联系,突出了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因此,在农村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据此挖掘校园内外学生身边的音乐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化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进而完成情感升华。如我在音乐欣赏课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校属全寄宿制学校,学校依山旁水,校园内绿树成荫,早晨和傍晚常常能够听到优美的虫鸟的叫声),特别设置了一节亲近自然的音乐课,首先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听到的有关自然的声音,以及听到时的感受,然后再播放《寂静的森林》等经典名曲,并通过一些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深化对音乐美的认识和体会。

二、让校园充满美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热爱真善美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其实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感”和“育”又决定了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表面,它更强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热爱和追求。

而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创造艺术之环境”的主张。他十分重视环境陶冶性情的作用,注意用美育陶冶学生性情。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农村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对校园艺术环境的营造和引导。例如,加强对学校广播站的建设,教师通过广播站把学生喜欢的艺术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聆听,去体验,去感悟,这对学生的情趣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都会起到其它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黑板报专栏的形式介绍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风情,作者的创作动机、思想感情等以开阔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文化素养。

三、发挥学生主体和创造性,丰富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又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

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主体,开放导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要采取各种形式,推进班际、校际之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如在课内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通俗的关系,坚持学生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里及审美认知规律,允许师生把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通俗作品带进课堂,以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将经典与通俗作品进行对比欣赏,体验音乐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力,感悟音乐的思想内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设计“你想怎样表现音乐”、“你想跟谁唱这首歌”、“音乐才能展示”、“下节课你想听哪首音乐作品”、“唱唱你在课外学会的歌”、“请你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一首好歌”等等,鼓励学生以主人的意识参与音乐学习,充分体现欣赏教学的开放性、创造性。在课外通过组织参加歌咏比赛、乐队、合唱团等,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

四、总结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音乐艺术教育要特别注重结合农村实际和学校校情,找准切入点,在课堂细节与课外活动、环境等方面做足功夫,以落实音乐艺术教育新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3]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芬.培养农村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