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高中音乐课堂“变废为宝”的意外收获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内容概要]:本文针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所特有的学习心理,结合目前学生现状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学习心理越来越重视的要求,提出了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及教育策略,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操作,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音乐学习心理;音乐学习现状;音乐教育策略

音乐最原本的动力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中级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要想使高中音乐课堂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鉴于此,本人以为,在大文化环境中的高中音乐教育问题,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学校音乐教育问题,必须结合当前高中生的种种心态,做到音乐课堂“变废为宝”。对于即将进入青年期的高中学生,我们就以下问题进行阐述。

一、高中学生学习音乐心理

高中是进入人生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的基本时期,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听、唱流行歌曲,比如现在的电视“超男快女”等栏目,成了他们繁忙、紧张学习生活后的放松,可是,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却恰恰与他们的智力、学识程度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1、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请大家自选合适的方法将作品的主题进行熟记。这时,大部分同学会唱出的效果要么音不准,要么找不到节奏,几乎没有了音乐的流动感。

2、课堂上,不管所聆听的音乐多么流动,组合产生了怎样千姿百态的变化,也不论教师怎样启发,并身体力行的引导同学去感知音乐,可都是徒劳,在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学生的脸上,表现很木然,看不见他们半点表情变化,哪怕教师抛砖引玉般的希望大家都来谈谈由音响而引发的感情体验,可是,学生的发言往往都象是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在作赏析,缺乏音乐感,当然也缺乏美感。由于音乐鉴赏只停留在文学鉴赏的表层,就把音乐课变成了类似一堂语文交流训练。

3、由学生自主组织的最喜爱的音乐作品交流活动,可谓是参加者踊跃,然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流行音乐占据了主要位置,学生对自己所推崇的作品的介绍,也显得很苍白。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中生平时的音乐学习生活是少而又少的,可以说大多数仅是将流行的音响作为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背景材料,或在不经意中哼哼唱唱,很少有过真正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心灵体验。

根据一些数据和信息,可以将当今高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和学习音乐的现状大致分成:

1、喜欢音乐,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几乎对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都有兴趣。

2、喜欢音乐,也愿意了解音乐,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自卑胆怯的心理占据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3、喜欢音乐,认为音乐就是愉悦,不喜欢学校的音乐教育

4、不喜欢音乐。

二、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及现状

1.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原因,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冲突。实践表明,很多老师认为低年级的音乐课比较好上,师生互动比较活跃,而高年级学生课堂比较呆板,近乎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小学所学唱的歌曲,记忆犹新,对童年及少年时期参加音乐学习的活动过程,都有着无穷的回味。这说明幼儿园、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活动,抓住了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通过唱游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及对美的感知能力的提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进入中学以后,环境的变化,学科知识的增加,使原本在生理上有着重大变化的初中生学习的心理也有了新的表现,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热情,却主要由于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原因渐渐地消褪了;他们对音乐语言体会的灵感,在一次次“唱视唱”、“打节奏”中慢慢地迟钝了;他们的音乐记忆一一听觉与运动觉为主的综合记忆,没能随着年龄的成长而发展,而是逐渐消失了。久而久之,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音乐学习心理,便为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造成了潜在的困难。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音乐教学内容,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个性,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迫使大部分的高中生学习音乐心理表现出极大的压力,实际上是由于音乐语言的难把握,无法培养很强的学习音乐兴趣。

2.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了高中生自身音乐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性。音乐教育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高中生们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选择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他们音乐学习心理活动的中心,会偏向于他们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他们自身的价值趋向更多的是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在一部分高中生的心目中,流行歌曲就是所有音乐的代名词。而另一部分人则用“理性”的目光审视音乐,明显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

3.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给了学生更多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途径,同时也给了学生不少的迷惘。音乐其本身无疑有某种潜在的教育价值,它的社会影响大大的超过了学校的音乐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我们高中生从社会中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已越来越多,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社会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音响,大街小巷的书店和音像商店里,中外歌星的CD,录音带及广告宣传画使75%的高中生在购买音响资料时,把“流行音乐”作为首选。更有甚者,将崇拜歌星的音乐演唱到狂热的追逐模仿,于是,原本清纯亮丽的自然之美,在审美的偏差中,瞬间产生了“另类”感觉。本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个人所好,也是一件平常事。然而,不得不遗憾地看到,那不是几个人,那是一个群体。可见社会、家庭对学生在“音乐美学”上的影响。尽管流行音乐作为直接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也使求知欲很强的高中生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了疑惑,他们觉得流行音乐使他们“情感上得到了满足”,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太程式化”,离他们心目中所期待的音乐教育有着太大的距离。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的高中音乐教育该如何?

三、学校高中音乐教育的策略

针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我们可以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排除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以保证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开展,作些大胆的尝试:

1、构建一个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群体,使当今的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能向着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稳定持久的发展。

从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调查获得的信息中,不难发现学生对音乐所拥有的兴趣,虽说兴趣这种心理过程,不象感知、记忆、情感那样,可以直接构成音乐的审美心理,但是,它是推动音乐学习及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环境中,释放抑制已久的对学校音乐教育所持有的心理压力,通过小组的合作,在争论、质疑中学习、交流音乐,使兴趣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内趋力。

例如:在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过程中,关于“改编作品”这一课题,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改编作品也是音乐产生的一条途径,并通过比较式的欣赏,提高对音乐的评价能力。就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是主讲,但学生提出用通过收集议题,从欣赏资料的对比中找答案的无主讲的“音乐俱乐部”活动形式,就音乐的原创与改编为话题进行学习讨论。

2、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我们说,在人对音乐的感受中,其音乐心理效应就是信号的获得、传输、加工、转换和储存的过程,有人会随着音乐的流动产生愉悦的心境,也有人在欣赏音乐时会进入到诗的意境,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进入音乐大门的钥匙一一听觉后才会引发的。因此,有没有“音乐的耳朵”就成了音乐欣赏者水平差异、欣赏层次出现差别的重要依据。学生偏爱流行歌曲,除了它用语义最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情感,让学生感到易于接受外,最主要的还是“听多了”。如何在“教”与“学”都非常有限的时空中,让学生的音响世界不再“单一”,让他们多听听,以便积累更多的音乐信息,领会、接受、理解音乐,多听听,以便积累更多的音乐语言,来分析和描述所听的音乐,多听听,以便形成产生积极联想的触角,并以恰当的标准衡量、评价音乐……,实践中我们可采用将教材的一些交响乐的主题作成音响资料,在课间,午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消遣的听赏方式,没有太大的压力,知识一总顿悟,也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前提。音乐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做着情感世界的宣泄。然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受到了这些特殊语言的制约,他们对讲述这些内容的“语言”还不甚了解。为此就成为高中生在现有音乐学习心理中如何与音乐作深层交流的突破口。例如高中生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庄严序曲》和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中,可采用模式组合的学习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效果。这种了解掌握音乐语言规律的欣赏,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达到人与物溶、意与境浑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感受。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创设联想听赏的形式。在欣赏音乐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各种“经验”和其他姐妹艺术的“语言”来帮助感受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例如:在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时,曲尾出现了嘎达梅林主题与四次变奏,为了准确的解读这五段音乐的内涵,要求学生用较为熟悉的绘画“语言”来辅助听觉进行联想或想象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同学们各抒己见使课堂上多了些争议,但这些争议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激发学生的思考,再加上高中生的阅历、知识面、文化综合学科的记忆都会为进一步理解音乐提供重要的想象依据。运用这种辅助手段参与的欣赏方法,学生不仅仅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参与音乐审美的自觉意识,通过音乐学习的过程,真正获得音乐美的感受。

3、自我完善,努力塑造一个在学生心目中善“言表”、能“沟通”、有“威信”的新时期音乐教师形象。在新时期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的“师德”就显更为重要,要做一名身受高中学生爱戴的音乐教师,除了你有较为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知识技能外,高中生很注重你对他们的“关爱”,这中间也包含着那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目光。因此,在学校里,教师可从大处着想,但应从最小处、最细微处做起,比如:可在“聊天”、“对话”策略中了解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效应;用“情感”与情感共鸣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共同取得音乐学习中的群体效应;不断总结,自我教育,用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取得影响效应。

通过上述这些做法的实践,教师能成为一名高中生愿意结交的益友,但在教学中教师严谨的态度,聪颖的学识魅力又使学生认可为良师,这样双重的关系为搞好高中的音乐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增进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掌握高中生的音乐现状和学习心理,有“的”放矢的研究、创造有效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总结

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需求,而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系统,需要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艺术文化传播载体紧紧相扣,相互交流,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做到把高中音乐课堂“变废为宝”,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变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参考书目]:

1、《音乐》(普通高中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