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目标·统整·表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逆向教学设计

作者: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 蒋寒冰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5   点击:

  二、提炼单元内容主旨,串联理解线索

  高中音乐学科的课程知识是以人文主题单元组织作品的,但传统教学“就作品论作品”的方式使得理解浅层、教学条理不够清晰等问题凸显,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为了保障学生在连续的音乐学习中习得有序的音乐知识,需要从多个作品中提炼出能够统整并贯通整个单元的理解线索。这些“理解线索”主要是辅助教师串联起分布于各课时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单元核心内容的理解。单元内容的整合串联可以提高讲解效率,为学生留出更多参与体验与表现性活动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对单元内容进行不同的排序,避免知识呈碎片化。以下是高中《音乐鉴赏》中部分跨单元同主题内容的串联:

  课例2

  进阶排序(对音乐创作的理解)

  (1)需要理解的音乐体裁—序曲

  第一单元《轻骑兵序曲》

  第十三单元《序曲》(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2)需要理解的旋律发展手法—螺蛳结顶

  第三单元《锦鸡出山》(打溜子)

  第十单元《金蛇狂舞》(民乐合奏)

  (3)需要理解的音乐织体—支声复调

  第二单元《蝉之歌》(侗族大歌)

  第三单元《中花六板》(江南丝竹)

  线性排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变迁)

  (1)需要理解的音乐体裁—标题音乐

  第十三单元“古典音乐的殿堂”(“标题音乐”的先驱者—贝多芬)

  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标题音乐”的创导者—柏辽兹)

  (2)需要理解的音律律制—十二平均律

  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十二平均律)

  第十七单元“传统风格的解体”(无调性音乐十二音体系)

  有时单元与单元的关联还可以突破学段的限制,因为不同学段常常会循环学习同一主题、同一体裁等。以“戏歌”主题为例,从“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的《故乡是北京》、八年级的《唱脸谱》、九年级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到高中阶段的《大宅门》,体现了拥抱时代审美的文化自觉和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这些内容有着相似的本质问题和关键技能的挑战,随着教学的推进,启发学生去观察总结戏歌的发展思维,以及传统戏曲与中国流行音乐在创新中谋求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自信。

  在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看来,学习只有着眼未来,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各项关联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这为学生未来解决真实问题提供了有益帮助。追求理解的音乐鉴赏教学设计,不同于简单的技能培养,它注重思维的归纳与演绎,重视从具体课例中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再将抽象的概念运用于具体的案例,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来回穿梭,持续性地拓宽思维的广度和加强思维的深度,从而达成对更高位的大概念的理解。(2)学科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地,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联系具体教材,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单元统整”的视角有效开展教学的整体设计。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单元内容重点,以相对结构化的方式,分解、细化并落实教学内容,建立课时教学的关联性。只有如此,才能形成重点突出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并在长期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和连续的实践经验形成中落实核心素养。

  三、以多样化的体验和表现性任务为评估证据

  高中生正处于由青少年迈入成年的过渡时期,已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也逐渐成熟,不再仅凭他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是试图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力求表达具有自我意识的想法。如果课堂中理性分析过多,就无法与学生的主观感受形成良性联系,从而导致鉴赏课堂变得空洞、乏味。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与创造性表现的时间与空间。

  (一)通过丰富的体验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音乐鉴赏除却需要音乐学科本身的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区分异同、融合理解、语言表达等技能。由于每个课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些靠对音乐技巧的重复练习,而有些靠对生活经验的提取,彼此间所需的时间亦有很大差别。教师作为课时的把握者,在动态的教学情境中,应根据不同目标达成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策略支持,这样可以避免孤立地看待这些活动设计的属性。由学生自行组织的小组工作坊,是音乐体验的重要形式。

  高中《音乐鉴赏》中的《锦鸡出山》与《金蛇狂舞》都用到了“螺蛳结顶”这一旋律发展手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聆听与读谱发现音乐排列的规律。但若仅仅研究谱面的创作规律,显然不能达成对其他情境的迁移理解,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乐曲的演奏场景,继而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倒换次序,聆听演奏效果。我们以同样使用“螺蛳结顶”手法的初中音乐内容《春节序曲》为例:

图2《春节序曲》中“螺蛳结顶”的正反节奏序列

  深度学习的音乐鉴赏教学需要一些尝试性的音乐实验,比如通过类比实践理解人们对场景音乐的内心需求及演出意义。对于以上乐曲,经过正反节奏序列的实验过后,学生会更清晰地理解不固定的节奏可以增强音乐的动感效果,其由多到少的节奏安排会让人觉得旋律趋向紧张,由少到多的节奏安排会让人感觉旋律趋向闲适。

  课堂教学要想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就需提升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并保证该技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螺蛳结顶”的编创环节,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相同数量的乐器,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加入自己喜欢的音效,进而探索如何用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场景的远近,以及乐句的对答呼应。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课时安排上留有足够的余地,并在最后设置小组相互评价环节。以素养为导向的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合中认真观察音乐艺术的表达;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做出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帮助他们理解生活是创作之源,在迁移应用中拓宽学习的认知广度与深度。

  (二)以表现性任务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表现性活动是指学生在“音乐表现”领域中的实践,即在音乐听觉理解与审美感知基础上运用恰当的音乐表演技能。(3)由于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其中包含丰富的内涵,强调实作表现,因此表现性任务在音乐鉴赏课中显得尤为重要。音乐鉴赏课程中的表现性任务应向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度实践的方向开展教学设计,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情感、审美的理解。教师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应试图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识读乐谱、演唱、演奏、舞蹈、综合表演等技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表现美,注重基于音乐审美的实践表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