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幼儿音乐教法 >

幼儿园教材教法:音乐教材调控作用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材料一般可分为音乐材料和其他辅助性材料两种。前者包括音乐的旋律、歌词等,后者包括道具、身体装饰物、教具、学具、音像制品和音像设备等。这些材料或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或作为音乐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其组织、结构及呈现方式等会作为外部因素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作用于音乐教学情景中的其他因素而影响教学的成败,为此,本文尝试探时它们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即材料作为一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极其复杂的音乐教学情景,并进而影响教学的发生及其效果的,以期分析和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具有规律性的材料调控技术


  一、音乐材料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1.旋律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很多时候,教师在面对一个现成的音乐作品时并不会对音乐旋律存疑,因此,无论是清唱还是琴声伴奏都比较忠实于旋律的本来面貌。实际上,旋律本身的特点往往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音乐欣赏《啄木鸟》的B段)这样的音乐旋律来说,倘若要求幼儿随乐曲在乐句中的“跳音”处做捉虫的动作,那么幼儿最大的学习困难便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跳音进而表现出来。有教师尝试用边清唱旋律边点头的形式来暗示幼儿分辨跳音,但这一方面使教学活动缺乏美感,另一方面加剧了幼儿的认知负担。其实,如将原曲改唱成,幼儿便可清楚何处是重点认知的对象。


  同样,对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好汉歌》来说,教师若将引子部分的音乐由原来的


  不仅能避免因十六分音符反复出现而造成的弹奏困难,而且更有助于渲染勇敢、坚定,有力的气势。


  由上可知,旋律过于复杂的音乐作品往往会造成幼儿的认知负担,同时给教师的演唱和演奏带来技术障碍,进而影响作品主题思想的彰现。因此,“简化旋律,突出‘图底关系’的演唱或演奏”应成为一项有效的调控技术。


  2.歌词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有些歌词对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有些歌词的顺序没有逻辑性.容易混淆;还有些歌词内容太多,带给幼儿较重的记忆负担。对于这类歌曲,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多唱多练。动作暗示、直观形象参与等。但实际上,有时对歌词稍加处理,便可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方面,江苏江阴实验幼儿园的教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该园教师为使幼儿体验京剧的特点,在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和大班幼儿集体创编了京味十足的歌《龟兔赛跑》:(1)森林里真热闹,兔子乌龟来赛跑;(2)兔子在前跑得快,乌龟在后慢慢爬;(3)兔子想乌龟爬得慢,让我来好好睡一觉;(4)乌龟不停地向前爬,一步一步地超过了它;(5)小动物看见了,部为乌龟喊加油;(6)兔子醒来吓一跳,满脸通红低下了头;(7)小朋友你们说,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可以想像.即便幼儿是在已能朗涌歌词的基础上学唱这首歌曲.要想在音乐伴奏下准确无误地逐殴演唱,仍然有着不小的记忆负担和反应障碍,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困难后,创编者在原曲中添加了两句歌词,再配以京剧西皮的唱腔作为歌曲的过门:


  每段歌词唱毕,教师便用动作暗示幼儿演唱这段过门,如此反复七遍。这七遍过门是该曲的点睛之处,它一方面凸现了京剧西皮拖长腔,婉转的韵味,另一方面它是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点”,更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启动记忆和增加反应时间的功能,幼儿在唱过门时,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下一段歌词的内容。


  再看《胡说歌》中的歌词:“你把袜子套在耳朵上吗?袜子套在你的耳朵上吗?”有时以“你把”开头,有时又以“袜子”开头,十分绕口。如果将第二句歌词稍加调整,也唱成“你把袜子套在耳朵上吗”,既可以降低幼儿演唱的难度,又可使幼儿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


  由上可知,适当地对某些歌词进行调整(如添加、删减、调换等),能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避免因过度的记忆与反应焦虑而失去歌唱活动应有的快乐体验。


  二、辅助性材料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辅助性材料主要包括道具、身体装饰物、教具、学具、音像制品和音像设备等,本文主要讨论前三种。


  1.道具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道具一般是供教师或幼儿表演时用的器物。虽然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使用道具,但道具的作用不容忽视。好的道具不仅能唤起幼儿的参与热情,而且能起到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拓展幼儿的想像空间,培养幼儿快速反应能力等作用。


  有一位教师组织大班幼儿玩游戏“戏狮”。活动中,幼儿扮演小狮子,所用道具是一个套在晒间的塑料圈;教师扮演大头佛,所用道具是一把普通的芭蕉扇。在音乐前半部分,教师设计了“你追我赶”的情节:“大头佛”挥舞扇子,“小狮子”根据扇子上、下、左、右的挥舞线索,双手扶圈做起跳、后退、左摆、右摆的动作。在音乐后半部分,教师设计下一个让幼儿即兴自由模仿小狮子在地上打滚的自娱活动,“大头佛”则将扇子的柄插入衣领,模拟“挠痒痒”。可以想像,长时间的即兴自由打滚动作必然会导致幼儿兴奋扩散,于是,“扇子”此时又成为帮助幼儿自律的有效工具:凡被扇子触碰到的“小狮子”必须变成“木头狮子”,即摆一个造型不动-当然,“大头佛”会让兴奋过度的“小狮子”先变成“木头狮子”。在音乐结束处,所有的“狮子”都变成“木头狮子”:游戏反复进行。


  上述活动中,小道具“扇子”发挥了大作用:它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对扇子挥舞的线索作出快速反应。使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它使课堂教学有动有静,有收有放,有紧有松,呈现出舒适的节律;它更促使幼儿自觉维护课堂纪律,成为纪律的主人,秩序的主人。


  相比之下,下列活动中教师提供的道具就显得不够合适:某教师让小班幼儿手拿风车跳舞,可风车过大,不易转动。于是,幼儿顾不上倾听音乐,他们不停地跑动,只希望自己的风车能转动起来,场面十分混乱,教与学的障碍由此而生。


  2.身体装饰物对音乐教学的调控作用


  所谓身体装饰物是指幼儿表演时用来修饰、打扮、化装用的材料。很多教师提供身体装饰物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强幼儿参与表演的兴趣,实际上身体装饰物的教育价值远远不止这点。


  提到“小绅土”,很多教师头脑中浮现的便是一位头戴绅十帽、身穿白衬衣、戴领结、拄拐杖的男孩形象。于是在设计双圈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时,许多人顺理成章地认为可给幼儿提供上述身体装饰物或道具。其实这些材料对集体舞蹈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