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初中音乐教法 >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保持学生持久兴趣的方法研究(下)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奉贤教育网》

三、从学生轻松愉快地音乐活动中保持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因素,上课中的注意力往往在教学的二十分钟后坐姿开始歪斜、容易开小差,甚至更严重的课堂纪律问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创设了各种音乐活动并立志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这些活动。以下几点是我日常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音乐学习持久兴趣的非常行之有效的部分教学体验。

1、因势利导

05年中央《星光大道》走出了个阿宝,《春晚》又出现了《吉祥三宝》说明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有较大的生存地壤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的。我们在学生调查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听过阿宝的原生态民歌,对《吉祥三宝》的了解也不多,但凡是听过这方面作品的学生没有一个说不喜欢的。说明学生们在课余饭后并没有很好环境让他们接触到这些东西。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播放了几首阿宝的陕北民歌,进而使学生领略陕北风情,了解陕北民歌的风味,理解民歌中山歌的特点,学生饶有兴趣地找出许多类似的民歌如《信天游》、《花儿》、《东方红》等,在教学中互相交流、演唱,形成学习热点。再则学生由《吉祥三宝》到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一下来到了茫茫的大草原的地场景中,体验着旋律带给学生悠扬、深情。有着浓郁蒙古风格的音乐系列,使学生沉浸在蒙古民族艺术音乐中。学生们越听越有味,并进而对中国各地方的民歌、民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较强的兴趣,常有学生主动推荐一些民族音乐、歌曲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共同品味、共同欣赏在整个的音乐教学中保持着持久的轻松愉快的学习兴趣。

2、顺水推舟

前一段“超女”风靡一时,许多学生也成了“玉米”、凉粉“,很多学生课间大谈“超女”动则“PK”。尽管艺术界对“超女”的评价不一,但只要使用得当,照样可以引进课堂。在歌唱教学中,我还引用“超女”的歌唱优点来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我们的学生通常能很快学会一首歌,但很难真正地唱好它,主要表现在很难把握对气息、力度、音色的控制,造成对歌曲的表达不尽人意。这时,我便结合“超女”的歌唱优点----丰富的肢体语言、入神的表情进行进一步的歌唱教学。例如:在歌曲《祝你平安》教学中,我先播放了李宇春的《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的演唱录像,让学生体会李宇春的形体动作与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并让学生根据《祝你平安》的歌词内容、旋律特征创编匹配的肢体动作。在学唱时,学生边作动作边学唱,不知不觉中控制了好歌唱的气息、力度、音色等,从而使歌唱的情绪的更为贴切的表达出来。歌唱歌曲的兴趣越唱越浓,真可谓声情并茂啊。顺着这个热点,我进一步让同学们分成四组,每组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演唱PK,并且每组选一点代表当大赛评委。学生们一下子情绪激昂起来,有的欣赏、有的当拉拉队,有的帮评委们出谋划策,有的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音乐到高婉处,有些学生竟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堂课很快过去,学生们在喜悦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体验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那份祝愿,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很多学生觉得一堂课时间太短,竟犹未尽,大呼不过瘾。

3、奇招叠出

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中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器乐的初次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吹奏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器乐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它即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即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获得器乐教学的实效。课前我准备大量学生喜欢并熟悉的曲目,课上并不直接讲授演奏方法,而是演奏了精心准备的《茉莉花》、《祈祷》、《雪绒花》、《同一首歌》等曲目,在演奏过程中,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唱了起来。每演奏完一曲,教室里都会响起阵阵掌声。学生完全被优美的口琴声所感染,更没想到这小小的口琴会发出如此优美动人的声音,歌曲变成口琴曲别有一番风味,眼中充满了惊讶、兴奋和渴望,从而产生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接着在讲解口琴的结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教授旋律中音程的移位方法、气息的变换和口琴的移动方向,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歌曲教学中,我尝试在原来按照节奏朗读歌词、体会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琴的节拍器伴奏,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朗读更有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之后,我运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打动学生,并为歌曲配上舞蹈动作,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在学唱时,我发现充分聆听会使学生熟悉旋律;接唱的形式使学生很好地学会乐句的换气;为自己的歌曲演唱编配简单伴奏(哪怕只是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既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又使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得以持续;采用男女对唱、分组唱、表演唱等形式,可以持久保持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兴趣。

在教学中我利用录音机为同学们录音,保持学生的歌唱兴趣,当学生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我引导大家发现声音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兴奋地各抒己见,兴趣昂然。我适当地启发大家注意表情记号,对歌曲进行妥善处理,再录制的声音越发动听可人。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上保持持久的兴趣,首要前提是教师本身。人们常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我的看法是,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应有活水。这里的活水有两层含义:

其一、教师的知识是绵绵不断,不断补充,要有新陈代谢的功能,要懂得扬弃,不要死守着某些规矩、章程不放。学生喜欢喝干净的、新鲜的水,水放久了要臭的,知识老了要被陶汰的,被唾弃的。

其二、老师身上不必真的需要带多少水,更要懂得指导学生学会在哪里(怎样)找到源源不断的清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

我们音乐这门课程,是一门艺术的三度创作过程,而艺术本身来源于每一个人自身的内在感受。作为音乐教师,可以不知但决不可以不会指导学生去欣赏、寻觅、喜欢音乐。

我们使学生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就等于使学生有了自觉求自的动力,才可能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不轻易满足眼前的成绩去主动探索求知。然而,兴趣的持久也是分层次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徐复观先生这样解释:“人仅知道之可贵,未必即肯去追求道;能‘好之’,才会积极去追求。仅好道而加以追求,自己尤与道为二,有时会因懈怠而与道相离。到了以道为乐,则道才在人身上生了根,此时人与道成为一体,而无一丝一毫的间隔。”(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看来,“好”与“乐”表面上虽只是一字之差却代表了兴趣的不同境界。如果对于音乐学习知识具有一般意义的兴趣,即停留在“好之”的层次,还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惟有达到兴趣的较高层次----“乐之”以探索音乐学习之“道”为乐,才真正获得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求知状态。才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以保持,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不应以牺牲学生兴趣为代价,要始终注意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呵护,并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层次,使其逐步达到“乐之”的境地,这样的兴趣才是持久兴趣,乃至终生的兴趣。以上是我在这几年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领悟,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望得到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a)《中国音乐教育

b)《中小学音乐教育

c)《教参》

d)《课程标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