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初中音乐教法 >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林芳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0-03-16   点击:

  摘要:基于初中音乐新课标背景下,合唱教学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合唱是一种集体形式的歌咏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演唱能力及表演能力,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合唱认知程度不足、音乐素养薄弱、合唱曲目乏味单一、合唱训练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等因素,导致初中合唱教学效果欠佳。在此基础上,初中音乐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从音乐素养、情感调动、技巧训练三个维度出发,以更加灵活、合理的教学手段推进初中音乐课程的合唱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 合唱教学 实践探究

  一、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思维限制, 初中合唱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困境, 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以下几项关键问题。

  (一)学生合唱音乐素养薄弱

  合唱要求学生掌握节奏、音准、视唱练耳等基本音乐素养,然而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甚至音乐素养为零。学生对于音乐课或合唱教学的认知,仅停留在流行歌曲的传唱、音乐教材内经典歌曲的简单学唱等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缓解其他学科压力、学几首歌、放松自己的学科,对于教师所授简谱知识,表现出泛泛兴趣,学生竟然将基本的“哆来咪发唆”读为“一二三四五”,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在缺乏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合唱的寓意与形式, 教师亦难以展开正常合唱教学, 学生薄弱的合唱音乐素养是制约合唱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合唱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一般来讲, 合唱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教材内容与教师的主观意志,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选定的内容。基于学生年龄认知情况与教师个人喜好的差异, 学生对既定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认为合唱曲目枯燥、乏味,时间久远,与现代流行元素及自身喜好不相符,课堂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因而导致合唱学习中,学生难以在压抑、风格单一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忽略发声技巧与方法教学

  笔者对多所中学进行调研, 发现虽然有些学校在音乐课程中增设了合唱教学环节, 但是却忽略了发声技巧与合唱方法的教学。初中正是学生处于变声期的阶段,保护嗓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依旧采取“白声”演唱,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嗓音伤害极大,不仅无法实现合唱教学目标,更无法发挥合唱教学的舒缓情绪作用。缺乏有效的发声技巧教学与合唱方法教学,会导致音乐课堂丧失水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完善与发展, 以及嗓音健康保护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初中音乐合唱教学实践策略

  (一)广泛欣赏合唱作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许多学生对合唱的定位模糊不清, 不了解合唱的种类, 更无从知晓著名的合唱作品。而了解合唱、提高音乐素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学会欣赏合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不同种类的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优质合唱表演,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合作作品是值得鉴赏的, 合唱作品的种类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 如何通过合唱作品辨析乐曲的情绪变化等。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 教材中适合合唱的作品众多。在进行合唱作品欣赏时,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合唱作品讲述不同的合唱种类: 依据声部数量的差异,可将合唱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依据人数多少,可分为大合唱和小合唱;依据声音类别,可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以及混合合唱等。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教师首先播放乐曲,将学生引入合唱所描绘的意境中,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曲调体会不同章节的情感,最后由教师讲述专业合唱知识,教学生辨析乐曲情绪。《黄河大合唱》分为八段,教师可将辨析内容同样拆解为八段, 分别通过聆听与对比了解不同合唱种类的差异。片段一为《黄河船夫曲》,依据声音类别归类于混合合唱;片段二为《黄河颂》,合唱声部分明,为男高音或男中音合唱;片段三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由三弦伴奏、配乐诗朗诵完成;片段四为《黄水谣》,由女声二部合唱……该合唱作品的节奏感分明,感染力强,合唱种类丰富,教师应当在课前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与教师详解, 为学生教授不同的合唱种类,让学生在合唱欣赏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合唱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