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高中音乐反思 >

《走进西藏》教学课例分析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摘自:《教育研修网》

(一)导入语: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个教学课例,在分析之前,我先为大家出示几则对本课执教者的评价:

我不止一次观摩过他执教的高中音乐课,每次在看到师生共同被音乐深深感染的同时,自己也深深被感染。特别是第一次,那种感动,那种感悟,那种感怀,真是不能自己。现在回想起来,那节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从课堂上学生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思索与期待。这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望的。(金亚文,《中国音乐教育》编委,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高中、初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组主要执笔人,北京世纪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常务副主编)

“这堂课,我的情感与思绪一起在随着音乐驰骋,歌声在不断流动,我的心在不断颤动,脑海不时闪现出高原、雪山、蓝天、飞鹰、寺庙、布达拉宫、青稞酒、酥油茶、天葬台……我真的好想去一次西藏!哦,这就是音乐,这就是西藏!”(这是一位学生在这位教师执教的高中音乐鉴赏课《走进西藏》后的真实感受)

在这次寒假的全省高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中,有一位教师的现场演示课感动着每一个人,他的魅力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折服。(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共识)

有的老师肯定已经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李存老师在教学一线工作四十年,他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用音乐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中陶冶情操。他极为敬业,多年来,潜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更新观念,意识超前。1980年他就为高中开设音乐课,这在当时是全国首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音乐教学中,他要求学生逐渐做到会欣赏、会唱歌、会演奏、会创新、会评论。为此,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写了大量相应教材,开展了大量课内外活动。他辅导的合唱团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他坚持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潜质,获得艺术上的成就感。形成了较完整的、特有的教学艺术思想。他参与编写多本教材,参加了全国音乐教学大纲的修改工作。2000年参加了教育部《国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聘为全国音乐教师培训专家,赴全国各地讲学。

下面我们将围绕着李存老师的教学课例《走进西藏》进行分析和讨论,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所收益和启发,更能够引发我们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课例展示与评析:

《走进西藏》

教学目标

1、聆听和演唱有关藏族的歌曲,能够参与舞蹈活动,感受歌曲的艺术风格,感悟藏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2、了解、感受西藏地域、民族、文化以及藏族同胞的民族情感。

教材背景

西藏地区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同胞是我们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西藏地域有着极其古朴的文化传承。从音乐教学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在前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引导学生记住关于西藏的一些知识。

1、我们这个星球是惟一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是地球的最高峰,藏族同胞是有人类以来,在这里的最后坚守者)

2、两种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使藏族同胞选择了游牧(世界有许多地区都曾有和农耕生活方式)

3、三大文明的集结地。(世界有许多地区都曾有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可是却“莫名其妙”地消逝了。而在西藏,人们几千年来坚守着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集结地,进入西藏地区便可看到三种文化影响到存在)

4、四种宗教崇拜:山水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不同的生活地区有不同的信仰,如生活在水边的人不去打鱼,他们认为,鱼是水中之神;嘛呢旗嘛呢堆到处可见;而活佛更是全民族的偶像)

5、五种丧葬办法: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藏传佛教认为,普通人死后要升天(天葬);有罪的人要下地(土葬);生活在水边的人要水葬;达官贵人要火葬;活佛是偶像,死后也是偶像,所以要塔葬。

6、六字真言:嘛呢叭咪哞(mou)(意为:“如意宝啊莲花”,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人们口中不断地念这“六个字”嘛呢旗上写着“六个字”……)

另外,还有七条古道从西藏通达外界的各地;西藏是九条江河的发源地等。

这几个数字使学生很容易记住西藏地区的各种文化,学生们会从中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古朴、虔诚的性格和坚强的生存意志。

教材分析

《走进西藏》(李娜演唱,北京大藏艺术有限公司制作1997年版)。《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歌词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走进西藏也许能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行能看狗崽子的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歌词虽然很少,但是有很高的意境。音乐由两部分组成,前两慢板,情绪深沉,意境高远、深沉的歌声加之配器很长的背景式的和声音响以及制作上的回音效果,一下就把听者带进高远、空旷的雪域高原,会在脑海里显现出雪山、草原、蓝天、白云……间奏后的第二乐段,乐句严整,情绪活泼,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于舞蹈性,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对比。音乐创作表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古朴的乐观精神,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使之不仅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青藏高原》(亚东演唱,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九寨沟管理局制作)是一首由李娜首唱的通俗歌曲,藏族男歌手亚东翻唱的《青藏高原》打破了学生对此歌“好听不好唱”的心理屏障,学生一起在歌唱中感受这着歌曲的魅力。

《阿姐鼓》(朱哲琴演唱)这是一首类似叙事诗的歌曲。歌词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个故事:“小姑娘有个阿姐,从小不会说话,我记事的那年她离开了家,从此我天天找,阿姐到哪了吗?等到我长到了阿姐那样大,我突然懂得了她,天边传来了阵阵鼓声,我知道是阿姐在对我说话在对我说话。”这首歌有不人都听过,谁也不曾多想那个阿姐哪里去了,也不曾想歌曲为什么叫《阿姐鼓》,有的学生认为一定是长大的阿姐出嫁了。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西藏和20世纪50年代末的平息西藏叛乱这些历史事件。笔者上高中时参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平息西藏叛乱展览”,亲眼目睹了反动农奴主对农奴们犯下的罪行,农奴是奴隶,和牛马一样,可以被买卖,甚至被杀。一面人皮鼓令我触目惊心。而被害的人纯洁到连一句骂人的话都没说过……这样我理解了,“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以及歌曲开始那撕心裂肺的“歌声引子”。《阿姐鼓》这首歌曲,从歌词创作、演唱和音乐合成制作都极有特点。引子式的起句之后,在似唱非唱的歌声和不断的鼓声的前景五开始了自言自语般的歌唱,以平和的语气、直白的语调诗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两段之间,还可以隐约听到育经的声音……第一段中唱到“天天地找”,歌者愈加激动,似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泪水,最后在不断地诵念经文:“六字真言”咏诵中,在有唢呐加入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

《阿姐鼓》的听后分析。

1、歌词:平静地、叙述式地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没有“血淋淋”的词语。

2、曲调:引子式起句。旋律跳动不大,自然的、语言式的节奏,叙述性强。高潮是“六字真言”的诵咏。

3、演唱:似歌声非歌声的引子“撕心裂肺”。小声的自言自语式的述说则是静默中积聚张力。

4、音乐配器:鼓声的明显地位,震人心扉,与“撕心裂肺”的歌声始终存于背景中。时而出现(间奏、尾奏)诵经的声音、唢呐的声音。是一首精美的、引人深思的作品。

教学过程

1、听六首关于藏族内容的歌曲片段,并唱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提问内容?曲名?歌者是谁?唱法?(自由回答)

2、思考上节课在《走进西藏》中介绍的知识点(自由回答)

3、仔细聆听《走进西藏》。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

4、观看多媒体演示,跟唱《青藏高原》。

5、聆听《阿姐鼓》

(1)读歌词。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历。刚才我们唱的歌中有‘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讲一段亲身经历的事情。”

(3)再听《阿姐鼓》,注意全部音响内容。

(4)提问:阿姐哪里去了?你们明白了吗?(答案不讲)

6、即兴舞蹈。

引导学生参与即兴歌舞活动(老师一起参加)。表现西藏人民如今幸福生活的情境。

7、结束本课。

(三)课例评析

笔者(金亚文)不止一次观摩过这节由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执教的高中音乐课,每次在看到师生共同被音乐深深感染的同时,自己也深深被感染。特别是第一次,那种感动,那种感悟,那种感怀,真是不能自己。瑞回想起来,那节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教室里回荡着高亢、激越的歌声,起伏跌宕,磁石般地吸引着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人群。一位教师站在台前,目光盼望远方,双手微微挥动,神情已完全融入音乐之中。不久歌声转弱,在飘逸、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中,教师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开始了音乐课的导言: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西藏。

接着,歌声又起,李娜演唱的《走进西藏》,这是一个高远、空旷的声音:

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

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

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进西藏。

歌声再一次扣紧听者的心弦,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

在这堂欣赏课中,李存使用的第二段创设情境的导言是: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走红距离最短。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

可以设想,这种极富想像力与诗化的语言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从课堂上学生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思索与期待。这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望的。

这堂课,李存设计的重点欣赏曲目是《阿姐鼓》。对这首饮誉世界的歌曲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审美定位,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使李存颇费思索。他没有去讲解歌词,更没有去诠释音乐,他依然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特定的背景之中。聆听歌曲前,他向学生娓娓说道:一位诗人写道,“深夜,人们燃着酥油灯,保持屋内的光明,以为这样能防止恶魔的入侵。晨起,人们早祷,以为这样可以安抚已逝亲人的灵魂。”也许,我们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但是我们仍为他们那祈盼美好、安宁生活的希望和那颗质朴的心而感动。没有人能教会你去如何欣赏大海,你要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想,自己悟,方知心中的大海。也没有人能教会你欣赏这美好的诗和歌。用心灵去感悟吧,感悟那纯洁的大自然,感悟那原始的人性和自尊。

教师的这段话不仅充满了音乐学习的哲理,表达了学习者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随后聆听《阿姐鼓》作了非常自然的铺垫。显然,在充满了鲜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感的情境中,在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会真正地走进音乐: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突然间懂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

嘛呢堆上望着一位老人,

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

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

自言自语、如泣如诉、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天际。教室里一片凝重,学生们在体验着、感悟着、思索着……在复听这着歌曲之前,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50年代末,我曾参观过一个平息西藏叛乱的展览会,展览会上有一只鼓,是用人皮----少女的皮做的“这真是一个点睛之笔!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至此,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推出这堂课的第四着歌曲《天唱》: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

都是温馨时光;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

都是太阳的辉煌。

迎接生命的时候,

这一方山水离蓝天最近;

送走生命的时候,

这里的乡亲高高仰望。

让风吹散了年华洒给飞鹰,

让云托起了身体交给穹苍。

对于“天葬”这类极其独特的西藏习俗,对学生情感上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最后一轮“情感冲击波”使学生们的神情更加重要凝重,陷入了深度的冥想与思考之中。这堂课的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这种融会了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等各类人文学科知识的音乐欣赏课已经不仅仅是和种艺术震撼和情感洗礼的学生们有太多的话想说、要说,教师课上课下都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限于篇幅,这里仅一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来代表所有学生的心声:“这堂课,我的情感与思绪一起在随着音乐驰骋,歌声在不断流动,我的心在不断颤动,脑海不时闪现出高原、雪山、蓝天、飞主人鹰、寺庙、布达拉宫、青稞酒、酥油茶、天葬台……我真的好想去一次西藏!哦,这就是音乐,这就是西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