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第十七册4、5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

杨月芳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欧洲交响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愿意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能够感受、体验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初步了解其音乐结构及音乐内容。 (三)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2 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旋律,导言:上节课我们欣赏的是《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今天将继续欣赏第四乐章,结构仍为奏鸣曲式。(二)完整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1、呈示部的音乐情绪如何?与第一乐章有何不同? 2、展开部是用哪个主题发展的?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命运的动机了吗?它还那么强悍、暴戾吗? 3、这个乐章结束在大调上?还是在小调上? (学生仔细聆听,听后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三)视唱呈示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了解其节奏、力度、情绪表现上的不同。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与情感。 (四)复听第四乐章,思考: 对比两个乐章,你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哲理吗?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 聆听《第九(合唱)交响曲》片段,演唱《欢乐颂》。知道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再现作者的人格魅力的伟大之处。     (六)课堂小结。

自新大陆交响曲

杨月芳 

课    题      自新大陆交响曲

课    型      欣赏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    具      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一)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念故乡》,并能背唱这一首歌。

(二)   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能够为《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学唱歌曲《念故乡》

 1.简介:《念故乡》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曲,选自其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在美国纽约首演一举成功,轰动美国,从此名扬世界,其中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更为人们喜爱。德沃夏克的学生将这首曲子填词成独唱《回家去》,风行美国,流传全世界。在我国被译作《念故乡》。

 2.聆听范唱,感受歌曲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

3、全体学生视唱旋律,注意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

4、唱词。注意唱出歌曲力度的变化。理解、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思念故乡、痛恨侵略者、愿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情感。

三、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课件  一组配乐画像)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 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  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3)听辨b主题(课件  旋律)  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 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4)演唱、比较c、d两个主题(课件  两个主题和问题)

    ①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②讨论、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对比旋律时,教师演唱c主题,学生演唱d主题;讨论、比较后,表格。(课件

主  题

节  奏

旋  律

调式

情绪

c  主  题

紧密、多三连音

旋转型

大调

激动

d主  题

较宽、多切分音

平稳

小调

回忆、

期待   

  4、完整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录像   (课件

    1.要求:注意交响乐队的编制,各主题主要用何种乐器演奏;记录乐曲的结构(各段的演奏顺序);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

    2.观看录像。 (课件

    3.讨论乐曲的结构和自己的感受。

    (1)请同学汇报自己记录的乐曲结构;

    (2) (课件)结构图,并讲解;《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结构图―― 复三部曲式

    (3)讨论乐曲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你自己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既表现作者对新大陆的印象,又表达了他身处“新大陆”,对遥远祖国的思念,还表现他对美国黑人、印第安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5、布置课外作业:试为《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填写新的歌词。当你认为满意之后,唱给家里的亲人们听。

   六、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学唱了歌曲《念故乡》,同学们都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愿我们都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月 光                             杨月芳教学目标:1、喜欢以音乐的方式写景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进一步产生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愿望。 2、欣赏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初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感受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3、知道德彪西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了解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体会其风格特征,加深对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二、19 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出示莫奈的《日出印象》。 提问:这幅画给你的最直观的视觉感觉是什么? 分析画面:《日出印象》画的是晨雾笼罩下的港湾在日出时的情景。雾气中的仰望,朦朦胧胧,早晨的太阳在雾中射出它的万丈光芒,水面上的一切都显得虚无缥缈,色彩班驳,除了那隐隐约约的太阳、小船、水面上的一切都仅仅是一块块色点,令人无法辨认摸样。 简介印象派特点:这幅画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也是印象派由此得名的一幅作品。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做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三、法国这一时期不仅在画派上分出印象派,在文学方面也出现了意象派,他们的诗歌和作品同样是表达介乎与语言和音乐之间的朦胧,飘渺的意境,代表人物魏尔伦。 四、配乐朗诵,魏尔伦的诗――《月光》(课件)简略分析诗的意境。 五、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为这首诗配上的音乐。它就是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 六、提问:初听这首音乐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感受呢? 七、请学生用图画、图谱、文字表现出听后印象及联想感受。并为此曲命名,由此引出课题――《月光》,作者创作意图。 八、介绍作者――――德彪西(课件)选自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贝加摩组曲》 九、分段复听《月光》。从各段力度、速度的不同表现上,对比体会音乐表达的意境。 A: 力度:弱 速度:缓慢 意境:柔和光景下,朦胧诗意的月夜景色 B: 力度:忽强忽弱,交替出现 速度:稍稍加快 意境:忽隐忽现的银色月光,洒在广袤的大地上,使人心潮澎湃。 A‘:A段再现力度:强弱交替,到尾声变弱。 速度:慢慢恢复大A段缓慢速度。 意境:再一次回到安谧的溶溶月色中,朦胧的意境,飘渺的乐声表现在更加淋漓尽致。 十、师:以月光为描写对象的音乐作品屡见不鲜,但像德彪西这位印象大师如此精致、细腻、飘渺入梦的《月光》却是不可多得的。 欣赏《月光》flash,讨论或单独完成:大家可否用一些诗句也为你心中的《月光》做一个评价或表述呢?(最好是你们自己创作的,也可以是现有的。) 十一、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结合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特点分析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学生进行讨论后得出答案。 1、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飘渺)的气氛和色彩, 2、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十二、小 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德彪西的作品《月光》,初步感受了印象派音乐作品的风格,通过对印象派文学,美术作品的了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加深了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 十三、在音乐声中学生走出教室。    

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

                          杨月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学习分析“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小组或个人能够用“鱼咬尾”的形式,创作8-16小节旋律。
    3、欣赏《春江花月夜》,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能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尾声。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2、能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难点:

1、  小组或个人能够用“鱼咬尾”的形式,创作8-16小节旋律。

2、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能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钢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春江花月夜》主题片段,提问:此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原曲名为《夕阳箫鼓》,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30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欣赏《春江花月夜》:

1、熟悉主题 

聆听第一部分“江楼钟鼓”主题,生轻声划拍哼唱。

思考:说说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由那些乐器奏出?(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

     乐句一头一尾的音有何特点?

请同学们看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演唱由张若虚填词而成的歌曲《春江花月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

2、聆听三个段落,了解“换头合尾”。

师: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

师生聆听后归纳出三个段落的特点是: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都结束在乐句 上),而前面却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 。

3、分段欣赏全曲,思考:

(1)、全曲共分十段,哪些段落结束时“合尾”,哪几段没有“合尾”?

(2)、请根据各部分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尾声”想象音乐描绘的意境。(可以用诗、歌、舞、画……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作品的印象。)

四、实践与创造

学生分组,以李白的诗《静夜思》为题,试着运用“鱼咬尾”的创造手法,创作一首8或16小结的旋律。(如时间来不及,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到课后去完成)。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它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课题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欧洲交响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愿意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能够感受、体验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情绪,初步了解其音乐结构及音乐内容。

(三)通过欣赏,知道贝多芬的生平、创作及其思想,学习交响曲、奏鸣曲知识。

 

教材分析

第五(“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构思于1805年,于1808年创作完成,bE大调,2/4拍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音乐形象生动,对比鲜明,体现出作者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只有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信念。

重点

难点

了解作者的思想、创作意图、作品内涵,感知音乐情绪的变化。

对音乐语言的初步理解和掌握。

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光盘、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一、导入

1、播放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现代钢琴曲“致爱丽丝”“命运”主题片段。  并提问: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乐曲,那么谁能说出它的作曲者和乐曲的名称?

2、小组合作交流贝多芬生平、创作及其思想。
总述:“自由至上”是贝多芬的一句名言,这位对世界脉搏有着最为敏感洞察力的伟大艺术家,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信念。有人甚至这样认为:“如果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第五交响曲》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由通俗音乐导入,学生较熟悉,感兴趣。  

 

 

对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作以概括。  

二、新课

 1、播放《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题部分音乐,同时让学生在乐曲播放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思考题:听完讨论“音乐情绪如何?你在听乐曲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注:命运与希望,抗争与胜利,压抑与悲愤,雄壮有力与热情冲动
2、概述:贝多芬著名的九部交响曲,在世界交响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这部第五(“命运”)交响曲是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阐述了贝多芬的“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时代信念。 这部作品构思于1805年,于1808年创作完成。

简述“交响曲”: 交响曲是结构宏伟、庞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它通常包含四个乐章,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交响曲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重大的题材表现深刻的情感体验。曲中几个乐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乐章可以单独演奏,但连续演奏时几个乐章的顺序不能改变。

3、作品分析: 整部作品分为四个乐章,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它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A:奏鸣曲式的结构: B:完整欣赏第一乐章,思考: 呈示部演奏了几遍?(2遍)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有何不同?(尽量从情感变化,节奏和力度上考虑) 展开部是用哪个主题发展的?它有稳定的感觉吗? 再现部的音乐显示了什么内涵? (生聆听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⑴呈示部: 主部主题 :这响亮,震撼人心的音响,威严而有力的叩响了我们的心扉。贝多芬曾经说过:“那是命运在敲门。”它既像一种严厉的警告,又像一种惊慌不安的颤栗,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降临在人们的面前。这一动机在呈示部主部主题中不断地发展,使那种惊惶不安的情绪逐步增长,几乎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  副部主题:旋律温柔,抒情,优美,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思维。      

 

 通过对作品的概括。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设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完了分析讲解,让学生能够对音乐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⑵展开部: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进一步变化发展。它象征着命运的“风暴”卷土重来。并声嘶力竭地呼啸着,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部分音乐中,调性很不稳定,好像人们与命运的搏斗在持续着,力量的对比在变化着。

⑶再现部:基本上再现了呈示部的内容,音乐再一次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但通向胜利的路途还很遥远,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 4、开展活动:学生视唱呈示部主题旋律,并分为四个组:分别为两个主题旋律填词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出来。并把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打击出来。
   5、看卡拉扬指挥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演奏录像。
思考题:乐曲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听出或唱出主题旋律 ,听完讨论
注: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着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昂,和对幸福的渴望等。

6、谈谈欣赏完《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深刻感受是什么?(从乐曲的主题中:获得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用这种思想怎样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注: 我们要树立坚强的意志,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学会做人,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7、听一听改编成通俗音乐的《命运交响曲》,与原作比较着谈谈你的感受。
                 

 

运用现代钢琴曲的新颖方式去再现古典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小结

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创造的绚丽、壮观、辉煌灿烂的英雄时代的音乐,至今人们还难以忘怀,他无愧于“音乐的最高级的建筑师”无愧于“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大师。

    
 

(附作者介绍:) 1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4岁时跟随生性爆燥的父亲学习钢琴、小提琴,8岁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3岁当上宫廷的助理管风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跟随他所崇拜的莫扎特学习音乐,由于母亲病重,很快回国。1792年定居维也纳,1798年开始听觉失聪,1801年趋向恶化。1927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于维也纳。逝世时没有一位亲人在他的身旁,却有二万多的群众参加了他的隆重葬礼,送别了这位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 2思想:贝多芬渴求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不但用他的行动、愤怒的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民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他把王公贵族称作“高贵的乌合之众”。 3创作: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写有数量可观、遍及当时各种音乐体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主要有九部交响曲,是描写英雄生活的长扁史诗,他把英雄放置在生活中、斗争中、大自然中、人民中去描绘,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为最重要。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钢琴家们称为“新约全书”。以“悲怆”

“热情”“暴风雨”“黎明”“月光”为最重要,还有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被称为协奏曲中的皇帝,以及“爱格蒙特序曲”等。  

  叙述作者一生命运的悲惨。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进一步说明贝多芬顽强自立而倔强乖张的性格,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再现作者的人格魅力的伟大之处。  

 

 

加深学生对贝多芬作品的进一步了解,并对代表作加以记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